下面,我将从宏观到微观,系统地梳理古代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表达技巧,并提供鉴赏方法和实例。

表达技巧的四大维度
我们可以将诗歌的表达技巧大致分为四个层面: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章法。
(一)表达方式
这是诗歌最基础的写作手法,主要有五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在诗歌中,描写、抒情、议论最为常见,且常常交织在一起。
-
描写
- 定义: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景物作具体描绘和刻画。
- 鉴赏要点:
- 感官描写: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使景物更具立体感和真实感。
- 听觉:“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以声衬静,写出春天的生机。
- 视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色彩鲜明,景象壮阔。
- 动静结合:将动态的景物与静态的景物描绘相结合,相互映衬,使画面更和谐、富有层次。
- 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前句“照”是静景,后句“流”是动景,一静一动,勾勒出清幽静谧的山林月夜图。
- 虚实结合:将眼前真实存在的景物(实)与想象、回忆、梦境中的景物(虚)结合起来,拓展诗歌的意境,深化主题。
- 例:“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雄才大略是“虚”(作者的想象与艺术加工),而战争的激烈场面则是通过“谈笑间”这个“实”的轻松姿态来表现的,虚实相生,更显英雄气概。
- 白描: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寥寥几笔勾勒出鲜明的形象。
- 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罗列意象,却共同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羁旅氛围。
- 感官描写: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使景物更具立体感和真实感。
-
抒情
- 定义:表达诗人喜、怒、哀、乐等主观情感,这是诗歌的灵魂。
- 鉴赏要点:
-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不借外物,直接抒发情感。
- 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权贵的蔑视和对自由的渴望。
- 间接抒情(情景交融):通过写景、叙事、议论来抒情,含蓄蕴藉,是诗歌最主要、最高级的抒情方式。
- 借景抒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因感伤时事、怨恨离别,看到花开反而落泪,听到鸟鸣也感到心惊,景物都染上了诗人的主观情感。
- 寓情于景(融情于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诗人目送友人的船帆消失在天际,只看到滚滚长江水,全诗无一字写“情”,但离别的惆怅与不舍之情却充盈在字里行间。
-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不借外物,直接抒发情感。
-
议论
- 定义: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表明观点和态度。
- 鉴赏要点:诗歌中的议论往往与写景、抒情紧密结合,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
- 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在描绘了庐山千姿百态的景象后,诗人发出议论,揭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使诗歌意境得到了升华。
(二)修辞手法
修辞是语言的“化妆术”,能让诗歌的语言更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
比喻: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来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
- 明喻:出现“像、如、似、若”等词。
- 例:“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将沙地比作雪,将月亮比作钩,形象地写出了边塞的苍凉与萧瑟。
- 暗喻: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词,或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 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比,以“千帆”、“万木”比喻新事物,表达了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 明喻:出现“像、如、似、若”等词。
-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动作或思想。
-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一个“绿”字,将春风人格化,仿佛它是有意识地为江南岸染上绿色,生动传神。
- 例:“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将月亮当作可以传递心意的信使,情感表达得真挚而浪漫。
-
夸张: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有意地扩大或缩小。
- 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用“三千尺”极言瀑布之高,用“银河落九天”的想象,写出了瀑布的磅礴气势,极具艺术感染力。
-
对偶/对仗: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 鉴赏要点:形式上整齐美观,音韵上和谐悦耳,内容上相互映衬,凝练集中。
-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两句对仗工整,色彩(黄、翠、白、青)鲜明,动静结合,构成一幅完美的春日画卷。
- 鉴赏要点:形式上整齐美观,音韵上和谐悦耳,内容上相互映衬,凝练集中。
-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 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用“绿”代指绿叶,用“红”代指红花,“肥”和“瘦”则形象地描绘了春雨过后叶茂花残的景象,含蓄而巧妙。
-
设问/反问
- 设问: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能引人思考,突出重点。
- 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用设问引出答案,将无形的愁绪比作有形的春水,形象地写出了愁绪的绵长不绝。
-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暗含在问句中,语气更强烈,情感更强烈。
- 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用反问的语气,肯定地安慰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高度赞扬和必会重逢的信心。
- 设问: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能引人思考,突出重点。
(三)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诗人为了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而采用的更具整体性和艺术性的特殊方法。
-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 正衬(烘托):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来衬托。
- 例:“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用“蝉噪”和“鸟鸣”这些声响来反衬出林间和山中的幽静,以动衬静,效果倍增。
- 反衬:用相反或相反的事物来衬托。
- 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花开”之乐反衬“感时”之悲,用“鸟鸣”之常反衬“恨别”之痛。
- 正衬(烘托):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来衬托。
-
对比: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 鉴赏要点:使对立的事物的特征或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中心,深化主题。
- 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将富贵人家的奢侈享
- 鉴赏要点:使对立的事物的特征或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中心,深化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