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禁酒令重启?古代禁酒诗对今有何警示?

政治讽喻类:借酒讽政,针砭时弊

这类诗歌将饮酒之风与朝政腐败、社会动荡联系起来,认为统治者的奢靡和官员的酗酒是国家衰败的根源,禁酒在此被提升到治国安邦的高度。

禁酒令重启?古代禁酒诗对今有何警示?-图1

最经典的代表:曹操《短歌行》(节选)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解读: 这首诗看似是饮酒抒怀,实则深藏政治抱负,曹操感叹人生短暂,以酒解愁,但他真正“忧”的,是天下大乱、人才归附无主、统一大业未成,他列举的“忧思”包括求贤若渴而不得、对旧部功臣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他引用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典故,表明自己渴望招揽贤才、安定天下的决心,这里的“酒”是引子,而“忧”才是核心,从政治角度看,他并非要禁绝天下饮酒,而是要警示自己和臣子,沉溺于酒乐会消磨意志,无法成就大业,这是一种“自我禁酒”和“劝诫禁酒”的政治宣言。

白居易《问刘十九》(反向思考)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解读: 这首诗看似是劝酒,但如果放在一个“禁酒令”的背景下,它就产生了奇妙的张力,在一个严苛禁酒的时代,能饮一杯“新醅酒”是一种何等的奢侈和隐秘的快乐?这首诗恰恰反衬出禁酒令的严厉,以及人们对酒的渴望,它从侧面反映了“酒”作为一种社交、温暖和慰藉的象征,是无法被法令完全根除的


道德修养类:以酒伤身,倡导节欲

这类诗歌从个人健康和道德自律的角度出发,批判酗酒行为,认为酒会麻痹心智、损害身体、败坏德行。

陶渊明《饮酒》(其七)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嗟如何时酒,弃与尔同生!

解读: 陶渊明是爱酒的,但他笔下的“酒”是一种精神寄托,是“忘忧物”和“遗世情”的工具,与世俗的滥饮不同,这首诗看似在享受饮酒之乐,实则透露出一种孤独和无奈。“嗟哉”二字一转,感叹美酒为何不能与我同生,早些出现,让我免去这世间的忧愁,这可以理解为一种“精神上的禁酒”——他渴望摆脱的,是饮酒背后所代表的、无法逃避的世俗烦恼。

韩愈《赠郑兵曹》(节选)

……断送一生惟有酒,寻思百计不如闲。 �忧世事兼身事,须著人间比梦间。

解读: 韩愈在这里直接点明,酒是“断送一生”的元凶,他认为与其用酒来麻醉自己,不如选择“闲”(一种淡泊、超脱的生活态度),他劝诫朋友,不要为世事和身体的烦恼所困,应将人间的一切看作一场大梦,这是一种清醒的、带有哲学思辨的禁酒观,提倡的是一种内在的超越而非外在的强制


民生疾苦类:苛政禁酒,与民争利

这类诗歌直接批判统治者以“禁酒”为名,行盘剥百姓之实,禁酒令的初衷可能是好的(如节约粮食),但执行起来却往往成为地方官吏搜刮民脂民膏的工具。

皮日休《橡媪叹》(节选)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 伛伛黄发媪,拾之践晨霜。 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 曜似明月珀,堪充岁贡粮。 ……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 矧兹虐虎吏,贪得仍自亡。 如何酒税尽,乃求糠秕偿!

解读: 这首诗深刻揭示了唐代“榷酒”(官府垄断酒类专卖和税收)政策的弊病,一位老妇人辛苦拾取橡子充饥,橡子尚且可以像珍珠一样作为贡品,但官吏们却在酒税上层层盘剥,百姓连最差的“糠秕”都拿不出来,这里的“禁酒”或“榷酒”不再是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尖锐的社会和政治问题,诗人将官吏比作“虐虎”,愤怒地控诉了他们与民争利的暴行。


历史典故类:借古喻今,以史为鉴

这类诗歌通过引用历史上因酒亡国或因酒乱政的典故,来警示当权者。

李商隐《北齐二首》(其一)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巧笑知堪敌万几,倾城最在著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解读: 这首诗虽未直接提“禁酒”,但描绘了北齐后主高纬与宠妃冯小怜沉迷享乐、不理朝政的亡国景象,他们“猎一围”的荒唐行为,正是国家危亡的信号,这种“酒池肉林”式的奢靡,是亡国的催化剂,诗歌以史为鉴,批判了统治者因沉迷享乐而荒废国事,这与禁酒的主题精神内核是相通的。

禁酒诗歌在中国文学中是一个多棱镜,折射出不同时代、不同阶层文人的心声:

  • 对统治者而言,禁酒是治国理政的工具,关乎粮食储备、社会风气和吏治清明。
  • 对文人而言,酒是灵感的源泉和情感的寄托,但他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滥酒的害处,因此常常在“纵情”与“自律”之间挣扎,诗歌成为他们表达这种矛盾和进行自我警醒的载体。
  • 对百姓而言,禁酒令常常是沉重的负担,它可能演变为官吏勒索的借口,带来深重的苦难。

这些诗歌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中关于“欲望与克制”、“享乐与责任”、“个人与社会”的深刻思考,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