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1877-1927)是中国近代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他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他首先是一位诗人,其诗歌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是他个人情感、学术思考和生命体验的直接流露,读他的诗,是理解其学术思想和人格魅力的关键一环。

总体风格与特点
王国维的诗歌,总体上呈现出“境界高远,情感真挚,哲思深邃”的特点,他的诗风深受他所处的时代和他个人的学识背景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特征:
- 
学人之诗与诗人之情的完美结合:他的诗既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用词典雅,格律严谨,又充满了强烈的个人情感和现代性的生命体验,他不是为写诗而写诗,而是“以我手写我心”,诗中蕴含着他读书、治学、思考的痕迹。
 - 
浓郁的悲剧色彩与悲观主义底色:王国维深受叔本华等西方哲学家悲观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人生本质是痛苦的,充满了欲望与求不得的矛盾,这种哲学思考贯穿于他的诗歌,使其作品充满了对生命、时间、命运的深刻悲悯和无奈感。
 - 
意境深远,富于哲理:他的诗往往不是简单的情景描绘,而是通过意象的营造,引向对宇宙、人生、历史的终极思考,他的名句“人生过处唯存悔,知识增时只益疑”便是典型。
 - 
语言凝练,意象独特:他善于用极简的语言创造出极具张力的意象,如“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一“窥”一“觑”,既有距离感,又有洞察力,将学者的冷静与诗人的悲悯融为一体。
 
创作分期与代表作
王国维的诗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每个时期的风格和主题都有明显的变化。
第一期:早年(1898-1906),风华正茂,意气风发
这一时期,王国维初入社会,怀抱理想,但也感怀身世,诗歌多写离愁别绪、羁旅之思和怀才不遇之感,风格清丽,情感真挚。
代表作:《晓步》
兴来每独往,胜事自知谁。 林下鸣禽静,山间落日迟。 天高秋气肃,夜静月华滋。 一望穷千里,凭阑有所思。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秋日傍晚独自漫步的景象,意境清幽宁静,诗人由景生情,面对高远的天空和宁静的月色,引发了千里之外的思绪,诗中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又有个人孤独的内心独白,体现了早期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第二期:中年(1907-1915),思想成熟,悲情与哲思交织
这是王国维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他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内心的悲观主义哲学思想也日益成熟,这一时期的诗歌,情感更为深沉,哲思更为浓厚,是他“境界说”理论的完美实践。
代表作:《蚕》(七律)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注:此为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常被误认为王国维所作,但其思想与王诗风格相近,可作为理解其悲情观的引子。)
真正的代表作:《浣溪沙·山寺微茫夕照中》
山寺微茫夕照中,鸟飞不到半山空,孤立危楼频送目。 二月残花落尽时,人与芳春俱谢去,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
赏析:这首词意境苍凉,上阕写景,山寺、夕阳、空山,营造出一种孤寂、高远的氛围,下阕抒情,将人的生命与自然界的春天联系在一起,感叹美好事物的短暂和人生的易逝,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更是意蕴无穷,将送春这一行为写得充满了深情与无奈,是王国维“悲剧情怀”的集中体现。
另一代表作:《颐和园词》 这首长篇叙事诗是王国维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史诗”,它以庚子事变(八国联军侵华)为背景,描绘了颐和园从兴建到衰败的历史,抒发了对王朝兴衰、历史变迁的无限感慨,全诗气象宏大,情感沉郁,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历史紧密结合,展现了其作为大学者的宏大历史视野。
第三期:晚年(1916-1927),沉郁悲凉,走向生命的终章
这一时期,王国维经历了辛亥革命后政治的动荡、清朝的覆灭以及个人学术理想的破灭,他内心苦闷,对时局和人生感到彻底的失望,诗歌风格变得愈发沉郁、晦涩,充满了末世感和宿命感。
代表作:《颐和园后湖》
后湖秋水碧于天,夜静无人独倚栏。 万树垂杨风不动,一轮明月照中间。
赏析:这首诗表面写景,实则写心。“秋水碧于天”是澄澈,也是孤独;“夜静无人”是寂静,也是绝望。“万树垂杨风不动”象征着死水般的沉闷和压抑,而“一轮明月照中间”则像是一个冰冷的旁观者,见证了诗人的孤独与悲凉,全诗没有激烈的情感宣泄,却将一种深入骨髓的悲凉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绝笔之作:《颐和园留影》
留得行迹在人间,青山白水自往还。 我今欲问苍天意,苍天无语照青山。
赏析:这是他临终前所作,充满了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他回顾自己一生的“行迹”,质问苍天自己一生的价值所在,但苍天无语,唯有青山白水永恒不变,这是一种深刻的、无法排解的孤独和绝望,是其生命悲剧的最终注脚。
王国维诗歌与“境界说”的关系
王国维提出的“境界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核心理论,他的诗歌创作正是他自己理论的最好实践。
-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他的许多诗都能体现这两种境界。
- 有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冯延巳词,但符合王氏审美),情感外露,诗人将自己的喜怒哀乐投射到景物上。
 - 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诗),王国维的“山寺微茫夕照中”也属此类,诗人仿佛消失在景物之中,物我合一,达到了一种冷静、客观的审美观照。
 
 - 
“造境”与“写境”:他的诗既有对现实景物(写境)的精准描摹,也有通过想象创造的理想化境界(造境),两者完美融合,使其诗歌既有现实的厚重感,又有理想的超越性。
 
王国维的诗歌,是一位天才学者用生命写就的悲歌,它不仅仅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余响,更是融合了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独特创造,他的诗,情感深沉,意境高远,充满了对人生、历史和宇宙的终极关怀,读他的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韵律之美,更能触摸到一颗在时代巨变中痛苦求索、最终走向孤独毁灭的伟大灵魂,他的诗,是他学术思想的注脚,更是他生命悲剧的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