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将从“考什么”、“怎么答”、“怎么练”三个维度,为你全面解析高考诗歌鉴赏中的思想感情题。

考什么?——高考诗歌常见思想感情类型
高考考查的感情通常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多维的,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几个大类,并记住一些高频的情感“关键词”。
第一大类:个人情怀
这是最常见的一类,主要抒发诗人个人的喜怒哀乐、人生感悟。
| 情感类别 | 核心内涵 | 常见意象/关键词 | 典型诗句 |
|---|---|---|---|
| 羁旅思乡 | 游子漂泊在外,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 月、雁、笛、柳、酒、家书、孤灯、天涯、故园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 |
| 羁旅愁思 | 在外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感。 | 孤舟、残灯、冷月、寒砧、天涯、客舍、异乡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 |
| 志向抱负 | 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 长风、破浪、楼船、弓刀、长城、凌云、鲲鹏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
| 壮志未酬 | 空有才华和理想,却无法施展的苦闷、愤懑。 | 报国、请缨、塞上、孤鸿、寒江、白发、泪 |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 |
| 羁旅愁思与思乡怀人 | 两者常结合,因漂泊而思乡,因思乡而更感孤独。 | 同上,可叠加使用 |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张籍) |
| 闺怨/宫怨 | 女子(尤其是思妇、宫女)对丈夫或君王的思念、幽怨之情。 | 红烛、罗帷、玉阶、捣衣、落花、梧桐、孤雁 |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昌龄)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 |
| 感时伤世 | 对国家衰败、民生疾苦的忧虑和悲伤。 | 衰草、残阳、烽火、战鼓、废池、枯骨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 |
| 羁旅愁思与人生感慨 | 在漂泊中感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世事变迁。 | 流水、落花、夕阳、白发、浮云、沧海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 |
第二大类:社会情怀
这类诗歌跳出了个人小我,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和人生。
| 情感类别 | 核心内涵 | 常见意象/关键词 | 典型诗句 |
|---|---|---|---|
| 忧国伤时 | 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对战争、灾难的痛心。 | 同“感时伤世”,可侧重国家层面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 |
| 边塞征战 | 描写边塞风光、战争场面,抒发戍边将士的豪情、艰苦、思乡或对战争的厌恶。 | 关、山、月、城、旗、鼓、烽火、马、芦管 |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 |
| 山水田园 | 寄情山水,热爱自然,向往宁静淡泊的田园生活,或借景抒发哲理思考。 | 田园、山水、明月、清风、鸡犬、桑麻、渔樵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
| 咏史怀古 | 追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抒发兴衰之感、历史沧桑、对古人的缅怀或批判。 | 古迹、残垣、废都、乌衣巷、赤壁、西塞山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 |
怎么答?——鉴赏思想感情的“四步法”
拿到一首诗,不要急着下结论,遵循以下步骤,才能全面、准确地分析。
第一步:读标题,抓信息
是诗歌的眼睛,往往能直接或间接地告诉你诗歌的题材、内容、情感基调。
- 直接点明: 如《春夜喜雨》(喜悦)、《登高》(悲凉)、《送元二使安西》(不舍)。
- 间接暗示: 如《枫桥夜泊》(漂泊、孤独)、《蜀相》(追怀、敬仰)。
第二步:看作者,知风格
了解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创作风格,是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关键。
- 李白: 豪放飘逸,多抒发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 杜甫: 沉郁顿挫,多忧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
- 苏轼: 豪迈旷达,多在逆境中寻求超脱。
- 李清照: 前期清新明快,后期悲凉凄苦。
- 边塞诗人(王昌龄、高适等): 慷慨悲凉,充满英雄气概。
第三步:析意象,品意境
诗人通过“意象”(带有主观情感的物象)来营造“意境”(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氛围),进而表达感情。
- 找意象: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如“枯藤、老树、昏鸦”。
- 组画面: 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如“一幅萧瑟、凄凉的秋日黄昏图”。
- 联情感: 这个画面通常与什么情感相关?这幅“萧瑟、凄凉的秋日黄昏图”自然就引出了“游子的羁旅愁思与悲凉心境”。
第四步:抓关键词,析手法
直接从诗中寻找能够体现情感的“词眼”,并分析其使用的艺术手法。
- 关键词(词眼):
- 动词: “愁”、“恨”、“喜”、“悲”、“独”、“孤”、“空”、“尽”。
- 形容词: “凄”、“寒”、“冷”、“孤”、“萧”、“瑟”。
- 副词: “独”、“空”、“徒”、“自”、“忽”、“竟”。
- 艺术手法:
-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
-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 用典: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抒发报国无门的悲愤。
- 对比: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表达对将领腐败的愤慨。
怎么练?——实战演练与答题规范
实战演练
【例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江南·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