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2025高考诗歌鉴赏手法,今年新增了哪些考点?

手法分类总览

我们可以将诗歌手法分为三大类:

2025高考诗歌鉴赏手法,今年新增了哪些考点?-图1

  1. 表达方式:诗人用什么方式来“说”。
  2. 表现手法:诗人用什么技巧来“表现”。
  3. 修辞手法:诗人用什么“修辞”来增强表达效果。

各类手法详解

(一)表达方式

这是诗歌最基础的构成方式,主要有五种,但高考重点考察的是描写、抒情、议论

描写

  •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直接对人物、事件、环境进行刻画。
    • 细节描写:抓住细微之处,使形象更生动、真实。
      • :杜甫《春望》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通过“搔头”这个细节,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与愁苦。
    • 动静结合:将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结合起来,相互映衬,使意境更丰富。
      • :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句“照”是静景,后句“流”是动景,一静一动,清幽宁静的意境跃然纸上。
    • 视听嗅触多感官结合:调动多种感官进行描写,使意境立体可感。
      • :白居易《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听觉),“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视觉)。
    • 虚实结合:将现实的、眼前的景(实)与想象的、回忆的、未来的景(虚)结合起来,拓展意境,深化情感。
      • :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实),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虚)相结合,将离别的愁绪延伸到未来。

抒情

  •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不借助任何媒介,直接表达情感。
    • :李白《将进酒》开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气势磅礴,直接抒发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慨。
  • 间接抒情:通过写景、叙事、议论来抒情,含蓄蕴藉。
    •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这是最高频的考点,将情感融入到所描写的景物中,情景交融。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全篇写景,无一字写情,但萧瑟凄凉的景中,已满溢着游子的断肠之思。
    • 情景交融:与借景抒情类似,但更强调景与水乳交融,不可分割。
    • 托物言志:通过描写某个具体事物(物)来寄托、表达作者的志向、情感和哲理。
      • :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借石灰来表明自己不畏牺牲、坚守清白正直的志向。
    • 用典抒情:借用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或前人诗句来抒情,使诗歌内容更厚重,情感表达更委婉。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用廉颇的典故,抒发自己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议论

  • 在诗歌中发表观点、阐明道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 :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最后两句是议论,深刻地批判了当权者醉生梦死、不顾国家安危的行径。

(二)表现手法

这类手法着眼于诗歌的整体构思和艺术效果。

对比

  •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贵族的奢华与百姓的苦难形成鲜明对比,揭露了社会的不公。

衬托

  •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是高考的绝对重点!
    • 正衬(烘托):用相似的事物来衬托。
      • :白居易《琵琶行》中,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寂静景象来衬托琵琶曲的动人,使“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更加突出。
    • 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
      • 以乐景衬哀情:用美好的景物来反衬悲伤的情感。
        • :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本应是花开鸟鸣的春景,但在诗人眼中,花也在“溅泪”,鸟也在“惊心”,以此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极度悲伤。
      • 以动衬静:用动态的景物来反衬环境的宁静。
        • :王籍《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的噪和鸟的鸣,反而让林和山显得更加幽静。

联想与想象

  • 联想:由当前事物想到另一相关事物。
    • :看到“月亮”,联想到“故乡”、“亲人”。
  • 想象: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新形象。
    • :李贺《李凭箜篌引》中“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运用瑰丽的想象,极力描写音乐的艺术魅力。

象征

  • 用具体的事物(象征体)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
    • :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梅花”,象征着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三)修辞手法

这是语言层面的技巧,考察的是语言的锤炼。

比喻

  • 明喻:像、好像、似、仿佛、如等。
    • :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暗喻:是、成为、变成等。
    • :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将柳树比作碧玉)。

拟人

  • 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动作或形态。
    • :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有了人的情感)。

夸张

  • 为了突出或强调,故意扩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程度等。
    • :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对偶

  •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关或相反的意思。
    •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仗工整,色彩鲜明)。

排比

  •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 :曹操《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设问/反问

  •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思考。
    •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问自答,将愁绪具体化)。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