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其语言精练、意境深远,是滋养孩童心灵、培养语言美感的绝佳素材,引导小学生朗诵经典诗歌,不仅是为了完成学业任务,更是在他们心中播下人文精神的种子。

探源寻根:理解诗歌的“身世”
朗诵一首诗,如同结识一位新朋友,了解它的“身世”——出处、作者与创作背景,才能与它真正地亲近。
-
品味盛唐气象:以《望庐山瀑布》为例 这首诗出自“诗仙”李白之手,收录于《全唐诗》,李白一生遍览名山大川,其诗风雄奇豪放,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创作此诗时,他正漫游庐山,被瀑布的磅礴气势所震撼,于是挥毫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名句,在指导朗诵时,应引导孩子感受李白那种对自然伟力的惊叹与无拘无束的想象力,声音可以放开,语调高昂,展现出瀑布一泻千里的壮阔。
-
感受田园闲适:以《悯农》为例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绅,它同样见于《全唐诗》,与李白不同,李绅此诗聚焦于社会现实,创作背景与当时农业生产的艰辛密切相关,诗人以沉痛的笔触描绘了农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勤劳作,朗诵这首诗,关键在于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情感与警世意味,语气应沉稳、恳切,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处,可适当放慢语速,加重语气,传递出对劳动成果的珍惜之情。
-
捕捉春日生机:以《春晓》为例 此诗为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是其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描绘了春天清晨醒来时,听到处处鸟鸣,回忆起夜来风雨,联想到百花凋落的场景,整首诗语言平易浅近,但韵味无穷,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细微变化的敏感以及内心的闲适与淡淡的惜春之情,朗诵时,语调应清新、自然,带着一丝初醒时的慵懒与发现春意的欣喜,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处,可转入轻柔的遐思,不宜过于悲切。
声入心通:掌握朗诵的核心技巧
理解了诗歌的内涵,便需要通过声音将其外化,朗诵是一门声音的艺术,需要技巧的支撑。
-
节奏与停顿: 古典诗歌本身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尤其是格律诗,其平仄、对仗本身就构成了音乐美,朗诵时,要遵循诗句固有的音节划分,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在句与句之间、联与联之间,以及情感转换处,要做适当的停顿,给听众留下回味和想象的空间,停顿不是中断,而是无声的延续。
-
重音与语调: 重音是表达诗意的关键,需要强调的通常是体现核心意象或情感的词语,如《望庐山瀑布》中的“生”、“挂”、“飞流”、“落九天”等,语调则随诗歌情感而变化,喜悦时上扬,沉郁时下沉,疑问时扬起,感慨时曲折,通过语调的起伏,将诗歌的情感曲线清晰地呈现出来。
-
气息与共鸣: 充足的气息是保证声音饱满、圆润的基础,教导孩子学会腹式呼吸,在朗诵长句或需要表现磅礴气势的句子时,能够稳定地托住声音,引导他们运用口腔、鼻腔、胸腔的共鸣,使声音听起来更洪亮、更有穿透力,避免声嘶力竭的喊叫。
情境交融:运用朗诵的表现手法
在掌握了基本技巧后,更高层次的要求是运用各种表现手法,营造出诗歌的意境。
-
想象与联想: 朗诵者自身首先要成为“诗人”,在脑海中构建出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朗诵《望庐山瀑布》时,眼前要有云雾缭绕、紫烟升腾的香炉峰,耳中要响起瀑布轰鸣的水声,这种内在的视觉化和感官体验,会自然地通过声音传递出来。
-
情感代入: 朗诵是二度创作,需要将个人对诗歌的理解与感受融入其中,体会《悯农》中诗人的悲悯,感受《春晓》里诗人的恬淡,将自己的情感与诗情融为一体,做到“我口诵我心”,而非机械地背诵。
-
适度运用体态语: 对于小学生而言,恰当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有助于情感的抒发,一个凝望远方的眼神可以表现“更上一层楼”的期盼,一个微微俯身的动作可以传达“低头思故乡”的深情,但需注意,体态语应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且要适度,避免过多过滥的表演。
引导孩子朗诵经典诗歌,其意义远超越于记忆几行文字,它是一个带领孩子穿越时空,与古代先贤对话的过程;是一种审美体验,让他们感受汉语的音韵之美、意境之妙;更是一种人格熏陶,在“粒粒皆辛苦”中学会珍惜,在“更上一层楼”中懂得奋进,作为教育者与家长,我们应成为合格的引路人,用耐心与方法,开启这扇通往古典文学之美的大门,让经典的旋律在新一代的童声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