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内宴奉诏诗,唐宫宴饮如何催生绝唱?

《内宴奉诏作》

【唐】宋之问

内宴奉诏诗,唐宫宴饮如何催生绝唱?-图1

紫禁青山对禁门,碧楼绮观绚重云。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非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 广乐初闻最承恩,年长未省入朝参。 承恩预此禊饮活动,徒知向夕诧乘轩。 臣在东周鲁史,窃歌《泮水》,恩荣已复三登第。 今日陪欢豫,还同酺燕才。


诗歌鉴赏

创作背景与作者简介

  • 作者:宋之问(约656年—约713年),一名少连,字清玉,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他是初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他们在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格律定型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使律诗的体制更加完善。
  • 背景:此诗题名为《内宴奉诏作》。“内宴”指在皇宫内举行的宴会,是皇家最高规格的宴饮活动。“奉诏作”则点明了此诗的性质:是奉皇帝的命令而作,在这样的场合下,诗歌的内容既要歌功颂德,又要体现臣子的恭顺与才华,情感的表达必须非常克制和含蓄。

逐句解析与赏析

第一联:紫禁青山对禁门,碧楼绮观绚重云。

  • 解析:诗歌开篇即以宏大的视角展开。“紫禁青山”与“禁门”相对,描绘了皇宫背靠青山、威严肃穆的景象。“碧楼绮观”则写尽了宫楼殿阁的华美壮丽,它们高耸入云,在晚霞的映照下显得流光溢彩,绚丽无比。
  • 赏析:这一联是典型的宫廷诗“起”法,以大景衬大物,用“紫”、“碧”、“绮”等色彩浓烈的词语,营造出一种金碧辉煌、庄严神圣的氛围,它不仅仅是写景,更是为全诗定下了歌功颂德的基调,展现了大唐帝国的恢弘气象。

第二联: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 解析:“九天阊阖”化用《离骚》中“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的典故,意指天宫的门,此处比喻皇宫正门,极言其宏伟。“万国衣冠”指来自四面八方的使臣和藩国贵族,他们穿着各自民族的服饰,向端坐在龙椅上的皇帝(“冕旒”是帝王礼冠前后垂下的玉串,代指皇帝)朝拜。
  • 赏析:此联是全诗的核心,是“颂美”的集中体现,它从空间上展现了唐朝作为世界中心的地位——“万国来朝”;从时间上,将皇帝比作天帝,凸显了其至高无上的权威,对仗极其工整,“九天”对“万国”,“阊阖”对“衣冠”,“开”对“拜”,气象万千,气魄宏大,是盛唐气象的完美缩影。

第三联: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 解析:镜头从宏大的场面转向细节的描绘。“日色才临”指清晨的阳光刚刚照射下来。“仙掌”是宫殿前的承露盘,据说汉武帝曾作铜仙人,手托玉盘承接甘露,阳光一照,巨大的承露盘仿佛也随之摇动,充满了仙气。“香烟”指宫殿内焚烧的御香,“衮龙”是皇帝龙袍上绣的龙纹,袅袅的香烟缭绕,仿佛要依附在皇帝的龙袍上飘浮。
  • 赏析:这一联将神圣与尊贵具象化。“仙掌动”写出了皇宫的非凡气度,仿佛是仙境。“香烟傍衮龙浮”则通过嗅觉和视觉的描写,将无形的皇权与威仪变得有形、可感,充满了祥瑞和神圣的意味,对仗依然精妙,“日色”对“香烟”,“仙掌”对“衮龙”,“动”对“浮”,动静结合,意境华美。

第四联:非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

  • 解析:这一联突然转折,将笔锋从对宫殿和朝会的描写,转向对皇帝本人的赞美,意思是,眼前这如此辉煌的景象和如此盛大的宴会,都不是凡间所能有的,这棵象征着皇权的“嘉木”(或指宴会中的嘉禾、美酒等),一定是直接从月宫里移植来的仙种。
  • 赏析: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宋之问作为臣子最巧妙、最含蓄的“颂圣”,他没有直接说“皇帝是神”,而是用了一个比喻,将皇帝的恩泽、朝廷的气象归功于其“非人间”的来源,这既极大地抬高了皇帝的地位,又显得文雅而不直白,符合臣子的身份和宫廷诗的审美。

第五联:广乐初闻最承恩,年长未省入朝参。

  • 解析:此联开始转入诗人自身的感受。“广乐”指宫廷中盛大恢弘的音乐,诗人第一次听到,便感受到了无上的恩宠。“年长未省入朝参”是一个值得玩味的句子,字面意思是“年纪大了,不常上朝”,这可能是一种自谦,也可能是对自己政治失意的一种委婉表达,宋之问曾因谄附武则天男宠张易之而获罪,后虽得赦,但仕途坎坷。
  • 赏析:在极致的颂美之后,插入一句个人感受,使得诗歌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这既是对皇帝恩德的感激,也隐隐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复杂:一方面感恩戴德,另一方面又对自己在政治漩沉浮的命运感到一丝无奈和感慨。

第六联:承恩预此禊饮活动,徒知向夕诧乘轩。

  • 解析:这一联进一步深化了个人感受。“禊饮”是古代在水边祓除不祥、宴饮祈福的活动,这里指代这场皇家盛宴。“预此”即参与其中,诗人感到无比荣幸。“徒知向夕诧乘轩”意为,只知道在傍晚时分,能坐上高官(轩)的车驾,被人羡慕,但这不过是一种虚名罢了。
  • 赏析:这里的情感是矛盾的。“承恩”是喜悦和荣幸,“徒知”则带有一丝自嘲和失落,诗人似乎在说,自己得到的不过是些表面的荣华富贵,而真正的治国安邦之才和内心的平静,却难以企及,这种“身在恩中,心怀怅惘”的情绪,是许多宫廷诗人在仕途不顺时的共同写照。

第七联:臣在东周鲁史,窃歌《泮水》,恩荣已复三登第。

  • 解析:此联引用典故,再次表达对皇帝的感激,诗人将自己比作鲁国的史官,能像《诗经·鲁颂·泮水》中歌颂鲁僖公那样,来歌颂当朝皇帝,他也提到自己多次科举及第,都是皇帝的恩赐。
  • 赏析:用典是宫廷诗常见的艺术手法,引用《诗经》中的典故,不仅显得学识渊博,更将皇帝的恩德与古代圣贤君主的功绩相提并论,是一种极高规格的赞美,也巧妙地回应了前面的“承恩”,说明自己的荣耀并非凭空而来。

第八联:今日陪欢豫,还同酺燕才。

  • 解析:结尾再次回到宴会的场景。“欢豫”即欢乐和愉悦。“酺燕”是指皇帝下令赐给臣民的聚饮,是皇恩浩荡的象征,诗人说,今天能陪同皇帝如此尽兴地欢宴,自己真有古代那些在酺宴上才华横溢的文臣的风采。
  • 赏析:结尾收束全诗,情感再次上扬,既表达了与君同乐的荣幸,也展现了自己的文采和自信,与诗歌开头“奉诏作”的背景相呼应,结构完整,余味悠长。

艺术特色总结

  1. 结构精巧,层次分明:全诗从宏观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