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启蒙教育的多彩画卷中,诗歌如同一串串清脆的铃音,能最早地在孩子心中播下热爱与美的种子,当这诗歌的主题是“家乡”时,它便不仅仅是语言的游戏,更成为了情感教育的起点,承载着我们对故土最初始也最深厚的眷恋,引导幼儿通过诗歌赞美家乡,是一项充满温情与智慧的教育实践。

童谣与诗歌:幼儿认知世界的韵律之门
对于学龄前及低年级儿童而言,真正适合他们的“诗歌”并非那些艰深的古典诗词,而是经过精心创作、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现代童谣式诗歌,这类作品通常具备几个核心特征:语言浅显、节奏明快、押韵顺口、意象具体,它们往往不是出自历史上的文学大家,而是由现代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工作者,甚至是充满智慧的家长所创作。
这些诗歌的“出处”更多地见于优秀的儿童诗集、幼儿园教材、亲子阅读平台以及一些地方文化启蒙读物中,它们的创作背景十分纯粹——就是为了激发幼儿对周围环境的热爱,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描绘家乡的风物、景观和人情,一首描写家乡小桥流水的诗歌,其创作灵感可能就直接来源于作者带自己孩子散步时的亲眼所见、所感。
精选范例与深度解析:感受家乡诗歌的魅力
让我们通过两首风格各异的幼儿诗歌,来具体感受其艺术手法与情感表达。
《家乡的画卷》
“蓝蓝的天空是画纸,白白的云朵是棉花。 弯弯的小河像绸带,高高的山丘像卫士。 绿绿的田野是地毯,红红的花朵是笑脸。 我的家乡是幅画,我呀,就住在画里面。”
-
出处与背景:这类诗歌常见于幼儿园中班、大班的语言教材,它没有特定的历史名家作者,体现的是现代幼儿教育中“情景教学”的理念,旨在通过将家乡景物比喻成孩子熟悉的事物,建立亲切感。
-
使用方法:教师或家长可以手持真实的画卷或风景图片,一边展示,一边朗诵,读到“蓝蓝的天空”时,手指向天空或图片;读到“弯弯的小河”时,做出流水的动作,这种视听结合、动静交替的方式,能极大加深孩子的印象。
-
使用手法剖析:
- 比喻:全诗核心手法,将天空比作“画纸”,云朵比作“棉花”,小河比作“绸带”……这些喻体都是幼儿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能理解的具体物品,瞬间将宏大的“家乡”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意象。
- 排比与色彩:“蓝蓝的”、“白白的”、“绿绿的”、“红红的”……一连串的色彩词汇和结构相似的句子,形成了鲜明的节奏感和画面感,易于记忆和诵读。
- 升华结尾:最后两句是情感的升华,将前面所有零散的比喻汇总,点明“家乡是画”,而“我住在画里面”,巧妙地将孩子自身融入家乡美景之中,激发自豪感与归属感。
《家乡的味道》
“奶奶的米糕,香又甜, 那是灶台升起的炊烟。 春雨后的泥土,清又新, 那是田野散发的呼吸。 码头边的风儿,咸又鲜, 那是大海送来的信件。 家乡的味道藏不住, 在鼻尖,在心间。”
-
出处与背景:这首诗歌可能出自于沿海或水乡地区的本土文化读物,作者往往对地方生活有细腻的观察,它跳出了纯视觉的描绘,从更独特的“嗅觉”和“味觉”角度切入,丰富了幼儿对家乡的感知维度。
-
使用方法:可以组织一次“家乡味道”主题班会,让孩子们带来家乡的特色小吃,或者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家乡食物、气味,在具体的体验中朗诵这首诗,感受会更加真切。
-
使用手法剖析:
- 通感:这是本诗的高级之处,它将味觉(香又甜)、嗅觉(清又新、咸又鲜)与视觉(炊烟、信件)、触觉(呼吸)联通起来,这是一种更复合、更精妙的修辞,能培养孩子联觉思维的能力。
- 意象群构建:通过“奶奶的米糕”、“春雨后的泥土”、“码头边的风”三个典型的意象,分别代表了“家的温暖”、“自然的生机”和“地域的特色”,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可感的家乡形象。
- 情感深化:在鼻尖,在心间”简单却有力,说明家乡的味道不仅是生理的感受,更是情感的烙印,直接触动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教学与亲子共读的实用策略
将幼儿赞美家乡的诗歌融入日常,需要讲究方法,方能事半功倍。
-
情境创设法:不要孤立地念诗,在教《家乡的画卷》前,可以带孩子去郊外实地走一走,让他们亲眼看看蓝天、白云、小河,有了亲身体验,诗歌中的文字对他们而言就不再是抽象的符号。
-
多感官联动法:正如《家乡的味道》所启示的,调动孩子的多重感官,看图片、听诗歌、闻花香、尝特产……让学习过程变成一个有趣的探索游戏。
-
艺术融合法:鼓励孩子根据诗歌内容进行绘画、手工或者简单的律动表演,画一画他心中的“家乡画卷”,或者用肢体模仿小河流水、山丘耸立,这个过程是对诗歌内容的再创造和内化。
-
鼓励仿写与创作:当孩子积累了一定语感和对家乡的观察后,可以引导他们进行简单的仿写。“__的__是__”这样的句式,让他们填入自己观察到的家乡景物,无论成果如何,这种尝试本身就是最具价值的赞美。
培育扎根于沃土的心灵
在我看来,教幼儿诵读和创作赞美家乡的诗歌,其意义远超出语言学习的范畴,这是一种文化的启蒙,一种身份的认同,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需要有坚实的根基,家乡,便是这根基最初的土壤,通过这些朗朗上口的诗句,我们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颗名为“乡情”的种子,随着岁月流逝,这颗种子会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一份无论他们未来行走多远,都无法割舍的文化基因与情感羁绊,让诗歌成为连接孩子与故乡的第一座桥梁,这或许是我们能给予他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