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语言凝练而成的明珠,是情感高度浓缩的结晶,对于大班阶段的儿童而言,接触优秀的诗歌作品,不仅是语言学习的启蒙,更是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的奠基,本文旨在梳理诗歌教学的核心要素,从出处、作者、背景到赏析方法,为教育者与家长提供一份清晰的指引。

探寻源头:诗歌的出处与脉络
每一首流传下来的诗歌,都有其生根发芽的土壤,了解诗歌的出处,是理解它的第一步,诗歌的出处大致可分为几类:
一是民间歌谣,这类作品往往作者不详,经由一代代人口耳相传,凝聚了集体智慧与生活气息,静夜思》的意境虽为李白所创,但其朗朗上口的韵律感,与民间歌谣的传播特性一脉相承,教学时,可以引导孩子感受这种质朴、直接的情感表达方式。
二是文人创作,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体,它们通常收录于诗人的别集(个人诗集)或后世编纂的总集(如《唐诗三百首》)中,明确诗歌选自《全唐诗》还是《乐府诗集》,能帮助孩子初步建立文学史的框架概念,告知孩子《咏鹅》出自唐代诗人骆宾王之手,并收录于《全唐诗》,这便在孩子心中埋下了一颗关于“唐诗”的种子。
三是现代儿童诗创作,近现代及当代作家为儿童专门创作的诗歌,如金波、樊发稼等作家的作品,更贴近现代儿童的生活与心理,是引导孩子从古典走向现代、从模仿走向创作的绝佳桥梁。
走近灵魂:诗歌的作者与其时代
“诗言志,歌永言。”诗歌是诗人性情、抱负与时代风貌的投射,向大班孩子介绍作者,不宜堆砌生卒年月、官职称谓,而应提取最富童趣、最能引发共鸣的故事或特点。
讲述王维,可以侧重他“诗佛”的雅号,描绘他诗中如画般的山水意境;介绍杜甫,则可以简单提及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让孩子感受其诗中厚重的情感,关键在于,将诗人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人,让孩子觉得可亲可近。
创作背景是打开诗歌内涵之门的钥匙,对大班幼儿来说,复杂的时代背景需要做最精炼的转化,讲解《春晓》,不必深究初唐的社会状况,而是可以描述诗人春日醒来,听到鸟鸣,看到落花时那份对春天的喜爱与珍惜,将背景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场景,孩子更易接纳。
品读意境:诗歌的赏析与教学手法
面对一首诗歌,如何引导大班孩子进入其艺术境界?这需要巧妙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
情境渲染法:利用音乐、图画、实物等营造与诗歌内容相符的氛围,学习《咏鹅》时,播放潺潺流水与鹅的叫声,展示白鹅戏水的视频或图片,让孩子仿佛身临其境,自然就能理解“曲项向天歌”的生动姿态。
-
诵读体验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幼儿,诵读是学习诗歌最主要的方式,通过教师范读、集体诵读、个别表演读等多种形式,让孩子在抑扬顿挫的节奏和韵律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重点在于引导孩子用声音表达出初步的情感,如读《静夜思》时语速放缓,语调放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
画面想象法:中国古典诗歌讲究“诗中有画”,鼓励孩子闭上眼睛,聆听诗歌,然后将自己脑海中浮现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或者用画笔描绘出来,学习《江南》(汉乐府),孩子可以想象自己是一条小鱼,在莲叶间自由穿梭嬉戏,从而深刻理解“鱼戏莲叶间”的重复与乐趣。
-
游戏互动法:将诗歌学习融入游戏,可以为诗歌动作配图,让孩子边念边做动作;可以玩“诗句接龙”游戏;也可以将诗歌编成简单的律动操,游戏化的学习能有效保持幼儿的兴趣与注意力。
解析肌理:诗歌的艺术手法浅析
尽管向大班孩子讲授复杂的修辞术语为时过早,但可以通过具体例子,让他们初步感知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
比喻,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将春风比作剪刀,形象地写出了春的活力与精巧,可以问孩子:“你觉得春风还像什么?”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拟人,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雨被赋予了人的情感,知道在春天需要它的时候到来,可以引导孩子观察身边的事物,尝试用拟人的方式去描述。
夸张,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极言瀑布之高、之势,给孩子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想象空间。
这些手法的教学,务必融入具体的诗歌情境中,通过反复诵读和体会,让孩子自然感知,而非机械记忆概念。
融入生活:诗歌的现代应用与价值
学习诗歌的最终目的,是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并能在生活中发现美、表达美,可以鼓励孩子在合适的场景下运用诗句,看到月亮,可以念“举头望明月”;看到池塘里的白鹅,可以背诵《咏鹅》,让诗歌成为他们表达感受的一种方式。
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对幼儿的语言发展、记忆力培养和审美能力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灌溉的是心灵的土壤,塑造的是看待世界的方式。
诗歌教学,尤其是面向稚龄孩童,其核心不在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兴趣的点燃与情感的浸润,如同一颗种子,我们只需提供适宜的土壤、阳光和水分,静待它在孩子的生命中发芽、开花,最终成长为他们人格中温润而坚韧的文化底蕴,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与家长的角色,是耐心的引导者,是共同的欣赏者,是与孩子一起在诗歌海洋中探寻美好的同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