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诗歌构思立意,诗歌构思立意的技巧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思想的结晶,一首好诗,往往不在于辞藻的堆砌,而在于其内在的构思与立意,它如同建筑的蓝图,决定了作品最终的格局与高度,要真正读懂一首诗,乃至尝试创作,就必须深入理解其构思立意的过程,这离不开对诗歌出处、作者、创作背景以及艺术手法的综合考察。

诗歌构思立意,诗歌构思立意的技巧-图1

溯源:知人论世与文本探源

诗歌的出处,即其诞生的具体文本环境与历史时空,是理解其立意的第一把钥匙。

古典诗词有其清晰的流传脉络,它们或收录于《全唐诗》、《宋词三百首》等经典总集,或散见于诗人的别集、笔记野史,甚至刻于碑石,题于壁上,了解一首诗的原始出处,能帮助我们判断其真伪,避免误读,李白的《静夜思》,版本流传中便有细微差别,最早的宋刊本《李太白文集》中作“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与后世通行的版本略有不同,这种文本的演变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接受史信息。

而现代诗的出处则更为多元,除了诗人的正式诗集,也可能首发于文学杂志、网络平台或个人博客,考察其首次发表的时间与载体,往往能窥见诗人当时的创作状态与时代文艺风尚。

比出处更进一步的,是“知人论世”,诗人不是孤立的存在,其生平经历、思想情感、所处时代的政治风云与社会风貌,都深刻烙印在诗作之中,杜甫被誉为“诗史”,他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其沉郁顿挫的立意,直接源于安史之乱中家国沦丧、身世飘零的切肤之痛,若不了解这段历史,便难以体会诗中那字字血泪的深沉,同样,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若不知晓其创作于“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的困顿时期,便无法完全领悟“一蓑烟雨任平生”所展现的超然与豁达,正是个人不幸与精神突围共同铸就了这千古名篇。

立意:情感内核与思想升华

立意,是诗歌的灵魂,是诗人通过具体意象想要表达的核心情感、哲理或审美追求,它决定了诗歌的深度与方向。

诗歌的立意往往源于诗人对生活的敏锐观察与深刻体验,它可以是家国情怀的宏大叙事,如岳飞的《满江红》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所宣泄的收复河山的强烈意志;也可以是个人情感的细腻抒写,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所弥漫的刻骨孤寂与哀愁。

更高层次的立意,则是对生命、宇宙的哲学思辨,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短短四句,将个体生命置于无限时空的宏大背景下,抒发了对人生短暂、知音难觅、理想难酬的永恒悲慨,其立意已超越一己之悲欢,触及了人类存在的普遍境遇。

立意的过程,是诗人将感性体验进行提炼、深化,并寻找独特艺术形式予以呈现的过程,它要求诗人具备“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概括与想象能力。

技法:赋比兴与意象营造

精妙的立意,需要借助高超的艺术手法来呈现,在中国诗歌传统中,“赋、比、兴”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铺陈叙述,如《诗经·七月》按时间顺序铺叙农事活动,白居易的《卖炭翁》平实叙述老翁的艰辛,通过白描展现立意的沉重。

“比”即比喻,以此物比彼物,使形象更鲜明,情感更突出,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连用三个比喻,将无形的“闲愁”化为可感的连绵景象,立意之深、愁绪之浓,扑面而来。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常用于诗歌起兴,营造氛围。《诗经·关雎》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兴起对“窈窕淑女”的思慕,自然和谐,立意含蓄而优美。

除了传统手法,意象的精心营造是现代诗歌立意的关键,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诗人通过选择、组合意象,构建独特的诗意空间,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通过“大海”、“花”、“粮食蔬菜”、“闪电”等意象,构建了一个温暖、质朴而又带着终极关怀的理想世界,其立意是对幸福生活的真诚祈愿与对尘世温暖的最后眷恋,意象的选择与组合方式,直接体现了诗人的构思路径与立意高度。

实践:从阅读到创作的思维路径

对于诗歌爱好者而言,理解构思立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鉴赏力,乃至进行创作实践。

在阅读鉴赏时,应养成深入探究的习惯,拿到一首诗,不要满足于表面意思,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这首诗诞生于何时何地?诗人当时处于何种境遇?他选择了哪些核心意象?运用了哪些主要手法?这些意象和手法共同指向了一个怎样的情感或思想核心?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追问,便能逐渐贴近诗人的本心,更深刻地领会诗歌的韵味。

若尝试创作,构思立意便是首要环节,可以先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开始,一个场景,一丝情绪,一段回忆,都可能成为诗意的种子,继而,对此情感或思绪进行沉淀与提炼,思考你想表达的核心是什么?是喜悦、忧伤、批判还是哲思?为这个“立意”寻找最贴切的意象和表现形式,是用古典诗词的格律,还是现代诗的自由句式?是用强烈的直接抒情,还是用含蓄的象征暗示?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反复修改、推敲,如同杜甫所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诗歌的构思立意,是一个将生活经验、生命感悟转化为艺术形式的精神劳作,它要求我们既有对世界的深情与锐感,又有对语言的敬畏与锤炼,当我们学会透过文字的丛林,去探寻那源头活水与灵魂之光时,我们便不仅是在读诗或写诗,更是在与古今中外的灵魂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并在其中安放我们自己的精神世界。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