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歌为引,引出文章主旨(诗意开头法)
这种方法在作文的开头引用一首诗(或几句诗),然后用这首诗作为全文的“文眼”,展开叙述、议论或抒情,诗歌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整篇文章的情感或思想大门。 ** 《走在成长的路上》

开头(引用诗歌):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蒋捷的这首《虞美人·听雨》,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人生的三个阶段,于我而言,成长的滋味,便也在这“听雨”的三重境界中,从朦胧走向清晰,从喧嚣归于沉静。
中间(展开论述):
- 第一境界(少年听雨): 写童年和少年时期,生活无忧,世界是彩色的,听雨是躲在窗后,看着雨滴在玻璃上跳舞,是父母温暖的怀抱和讲不完的故事,这是“红烛昏罗帐”式的、被包裹着的甜蜜。
- 第二境界(壮年听雨): 写进入青春期或初入社会,开始经历风雨,雨不再是浪漫的背景,而是现实的挑战,是考试失利的焦虑,是人际交往的困惑,是独自面对未来的迷茫,这便是“客舟中”的漂泊与“断雁叫西风”的孤寂。
- 第三境界(暮年听雨): 这里可以引申为自己对未来的期许,想象自己成熟后,能像一位智者,在人生的“僧庐下”听雨,不再为雨所动,而是品味其中的禅意与从容,这是一种内心的强大与平和。
呼应诗歌):
我正走在“客舟中”,耳边是“断雁叫西风”,但我知道,每一次风雨,都是成长的洗礼,终有一天,我也会拥有在“僧庐下”静听人生风雨的淡定与从容,这首《听雨》,便是我一生的行路图。
以诗歌的结构,组织文章的脉络(诗歌结构法)
将诗歌常见的结构(如起承转合、并列式、递进式)运用到作文中,让文章的层次分明,富有韵律感。 ** 《家乡的四季》
结构: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
-
起(总起): 开头用一组排比句,描绘家乡四季的总体印象,奠定全文的基调。
“我的家乡,是一幅流动的画,春,是嫩绿的水墨;夏,是浓烈的油画;秋,是金黄的版画;冬,是素净的水彩。”
-
承(分述): 用四个段落分别描绘春夏秋冬。
- 春: 聚焦于细节,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化用朱自清《春》),写雨后泥土的芬芳,写孩子们放风筝的笑声。
- 夏: 描绘烈日下的蝉鸣,午后树下的清凉,傍晚池塘边的蛙声,以及冰镇西瓜的甘甜。
- 秋: 描绘金黄的稻田,南归的大雁,果园里沉甸甸的果实,以及空气中弥漫的丰收气息。
- 冬: 描绘第一场雪的惊喜,屋檐下的冰凌,孩子们堆雪人的欢声笑语,以及围炉夜话的温暖。
-
转(深化): 从单纯的景物描写,转向情感的抒发和思考,四季的轮回,不仅仅是自然的规律,更是人生的隐喻,春天代表希望,夏天代表激情,秋天代表收获,冬天代表沉淀。
“四季更迭,如人生起伏,我在家乡的四季里,不仅看到了风景,更读懂了生命。”
-
合(: 回到开头,再次点题,升华情感。
“无论我走到哪里,家乡的四季都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里,那幅流动的画,是我心中最美的诗,也是我永远的根。”
用诗歌的语言,进行全篇的创作(诗意语言法)
这是“诗歌作文”的最高境界,通篇不直接引用诗歌,但遣词造句、意境营造都充满诗意,让文章本身就像一首优美的长诗。 ** 《时光的琥珀》
片段示例:
时光是一条无声的河,我们都是河中的卵石,被岁月的水流一遍遍打磨,记忆,则是那些被冲刷上岸的、闪着微光的碎片。
我记得外婆的院子,那棵老槐树是时光的坐标,春天,它用满树的花香,为整个季节盖上邮戳;夏天,它的浓荫是蝉鸣的摇篮,摇曳着整个童年的午后;秋天,它用金黄的落叶,为大地铺就一张柔软的地毯;冬天,它光秃秃的枝桠,则像一幅炭笔画,勾勒出天空最纯粹的蓝。
外婆的手,是一双会讲故事的魔法手,她用粗糙的手掌为我缝补衣裳,那针脚里藏着比蜜还甜的叮咛;她用布满皱纹的手指为我剥开一颗颗瓜子,那清脆的声响,是童年最动听的交响乐,那双手已经安睡在泥土里,但那份温暖,却像一枚琥珀,将那段时光永远地封存起来,晶莹,剔透,永不褪色。
我常常捧起这枚“琥珀”,在阳光下凝视,我能看见外婆的微笑,听见槐树的私语,闻到瓜子的香气,原来,最珍贵的时光,从来不是流逝的,而是被我们用心珍藏,成为生命里永恒的光。
特点分析:
- 意象丰富: 时光的河、卵石、邮戳、摇篮、琥珀……这些意象让文章充满想象空间。
- 语言凝练优美: “缝补衣裳,那针脚里藏着比蜜还甜的叮咛”,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诗意化。
- 通感手法: “听见槐树的私语”,将听觉与视觉、触觉打通,增强了感染力。
- 情感真挚: 在诗意的语言背后,是对外婆深沉的思念,情感饱满而不滥情。
如何写好一篇“诗歌作文”?
- 多读诗,积累素材: 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现代诗歌,多读才能培养语感,积累优美的意象和词汇。
- 炼字,锤炼语言: 力求用最精准、最富表现力的词语,避免平铺直叙,多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 营造意境,情景交融: 写景时融入情感,抒情时依托景物,让情与景水乳交融。
- 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诗歌的“形”可以自由,但作文的“神”必须集中,无论结构如何创新,主题一定要明确,逻辑要清晰。
- 真情实感,以情动人: 诗意的语言是外壳,真挚的情感是内核,没有真情,再华丽的辞藻也只是空洞的堆砌。
希望这些方法和示例能给你带来启发,拿起笔,让你的文字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文的深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