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语言花园里最娇嫩也最鲜艳的花朵,当这朵花与儿童纯真的心灵相遇,便诞生了儿童诗歌这片独特的园地,它用浅显的语言、优美的韵律和丰富的想象,为孩子们构建了一个五彩斑斓的精神世界,要引导孩子真正走进并欣赏这片园地,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关于它的基本知识。

探寻诗歌的源头与作者
儿童诗歌的范畴很广,它既包括古今中外专门为儿童创作的诗歌,也涵盖那些内容浅显、意境优美、易于被儿童理解和接受的古典诗词。
在专门为儿童创作的诗歌中,我们能看到许多熟悉的名字,中国现代作家叶圣陶先生创作的《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以孩子的视角将新月比作小船,充满童趣和想象力,另一位代表人物金波,他的诗歌《阳光》“阳光,在窗台上爬着……”运用拟人手法,让阳光变得活泼可亲,直接贴合儿童的认知方式,这些作者通常深谙儿童心理,其作品语言活泼,节奏明快,旨在培养孩子的语言感知力和审美能力。
许多流传千古的古典诗词,因其画面感和自然的情感流露,也成为了儿童诗歌启蒙的优秀素材,例如骆宾王七岁时所作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诗语言直白,色彩鲜明,动态十足,即便跨越千年,依然能瞬间唤起一个孩子对水中白鹅的直观印象,再如李白脍炙人口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其意象清晰,情感真挚,即便是幼童,也能在朗朗诵读中感受到那份静谧的思乡之情,这些作品的作者虽是古代文人,但其部分诗作却因其普世的情感和精炼的描绘,成为了儿童接触传统文化的最佳桥梁。
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与意图
了解一首诗歌的创作背景,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其情感与意境。
对于古代诗歌,背景知识能化抽象为具体,在带领孩子诵读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时,如果让孩子知道这是诗人在一个春天的清晨醒来,聆听窗外鸟鸣,感受风雨过后落花的情景时所写,他们就能更好地体会到诗中那种对大自然细微变化的喜爱与怜惜之情,这种理解,不再是机械的记忆,而是一种情感的共鸣。
对于现代儿童诗,其创作背景往往更贴近当下生活,许多诗人从孩子的日常游戏中获取灵感,将踩水坑、看蚂蚁搬家、仰望星空等平凡瞬间谱写成诗,理解这一点,就能引导孩子发现,诗歌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蕴藏在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诗人高洪波的《我想》等作品,其创作意图便是直接与儿童对话,鼓励他们勇敢表达内心天马行空的想象,把握住这个意图,教学和亲子共读的方向便会更加明确——鼓励表达,而非单纯背诵。
掌握诗歌的教学与品读方法
将一首优美的儿童诗歌带到孩子面前,需要讲究方法,才能让其芬芳充分释放。
-
营造氛围,朗朗诵读:诗歌的生命在于声音,应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由父母或老师进行富有感染力的范读至关重要,朗读时,应注意节奏的缓急、声音的轻重,将诗歌的韵律美充分地展现出来,读《小小的船》时,语调可以轻柔、舒缓,仿佛在摇动一只小船;读《咏鹅》时,节奏可以明快、有力,表现出鹅的生机勃勃。
-
描绘画面,激发想象:儿童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在诵读后,可以引导孩子闭上眼睛,聆听诗句,在脑海中“描绘”出诗歌所呈现的画面。“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只小船?它在哪里航行?周围有什么?”通过一系列提问,鼓励孩子将文字转化为内心的意象,这是培养想象力的关键一步。
-
联系生活,产生共鸣:将诗歌与孩子的亲身经历相联系,学了《阳光》,就让孩子去观察阳光在一天中是如何在房间里移动的;读了关于春天的诗,就带孩子去公园、去田野,亲身感受“草长莺飞二月天”,当诗歌的内容与孩子的真实体验挂钩,它便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成为了自身感受的一部分。
-
适度解析,感受手法:对于稍大些的孩子,可以适度引导他们发现诗歌中运用的巧妙手法,但这并非为了学术研究,而是为了提升审美乐趣,可以这样启发:“为什么诗人说阳光‘爬’上窗台,而不说‘照’上窗台呢?”通过对比,让孩子自己体会到“爬”字所蕴含的动感和拟人化的趣味,同样,可以引导他们发现《咏鹅》中“白”、“绿”、“红”色彩的鲜明对比,感受诗歌如何用文字作画。
赏析诗歌中常见的艺术手法
儿童诗歌虽短小,却常常运用丰富的艺术手法,使其意蕴无穷。
- 比喻:如将“月儿”比作“小船”,化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孩子理解新事物。
- 拟人:如让“阳光”会爬,让“小溪”唱歌,赋予万物以生命和情感,契合儿童“泛灵”的心理特点,让世界变得亲切而有趣。
- 夸张:“飞流直下三千尺”,这种夸张能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激发孩子的惊叹与向往。
- 重复与韵律:许多儿童诗会采用句式重复、尾字押韵的方式,如“小鸡的脚印像竹叶,小狗的脚印像梅花……”,这种结构重复、节奏感强的特点,不仅朗朗上口,易于记忆,也能给儿童带来心理上的愉悦和安全感。
引导孩子欣赏诗歌,最终目的是为了在他们心中播下一颗美的种子,我们无需急于求成,要求孩子立刻理解每一句诗的深意,或背诵大量篇目,更重要的是,通过一次次愉悦的诵读和有趣的探索,让他们感受到语言的音乐之美、意象的画面之美和情感的真挚之美,当孩子能够为一首诗的韵律而手舞足蹈,能为诗中描绘的场景而会心一笑时,他便已经拿到了通往广阔文学世界的第一把钥匙,这片“儿童诗歌地方”的风景,将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拓展、深化,成为他一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