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
这是诗歌中最常见、最核心的描写手法,通过特定的语言格式增强表达效果。

比喻
定义:把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 明喻: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常用“像”、“好像”、“如”、“仿佛”、“好比”等连接。
- 例子:《望庐山瀑布》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将瀑布比作“银河”,形象地写出了瀑布的雄伟壮丽与磅礴气势。
- 例子:《望庐山瀑布》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但不用喻词,用“是”、“成了”、“变成”、“叫”等词连接。
- 例子:《天上的街市》 -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这里“街灯”是“明星”的喻体,“明星”是“街灯”的喻体,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奇幻的画面。
- 例子:《天上的街市》 -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拟人
定义: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
- 例子:《咏鹅》 -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向天歌”将鹅的鸣叫拟人化,仿佛它在欢快地歌唱,充满了童趣和生命力。
- 例子:《山行》 -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虽然没有直接用拟人词,但“爱”字赋予了诗人主观情感,仿佛枫林也在用它的美丽“爱”着诗人,情感交融。
夸张
定义: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描写。
- 例子:《秋浦歌》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的白发是极度的夸张,将无形的“愁”有形化、巨大化,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之深。
- 例子:《赠汪伦》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用“深千尺”的夸张来衬托汪伦送别情谊之深厚,情比水深。
对偶
定义: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 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凝练概括,表意凝练。
- 例子:《登鹳雀楼》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白日”对“黄河”,“依山”对“入海”,“尽”对“流”,对仗工整,描绘了一幅壮阔的黄昏图景。
- 例子:《春望》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对“恨别”,“花溅泪”对“鸟惊心”,将对国家命运的沉痛之感与花鸟的景象巧妙结合,情景交融。
设问与反问
- 设问: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能引人思考,突出内容。
- 例子:《静夜思》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虽然不是直接提问,但“疑是地上霜”就是一种内心的设问,引出了后面的动作和情感。
- 例子:《静夜思》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暗含在问句之中,语气更强烈。
- 例子:《题临安邸》 -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暗含的疑问是:“难道他们忘了自己的故都汴州了吗?”强烈地讽刺了当权者的醉生梦死。
- 例子:《题临安邸》 -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借代
定义: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 例子:《赤壁》 -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用“折戟”这一具体的战争遗物,来代指“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
- 例子:《泊秦淮》 -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用“酒家”代指歌女、舞女以及她们所代表的纸醉金迷的繁华生活。
排比
定义:把三个或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 作用:增强语势,加深感情,使条理清晰,节奏鲜明。
- 例子:《木兰诗》 -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连续四个“买”字句的排比,写出了木兰出征前紧张而有序的准备过程,渲染了气氛。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诗人从整体构思和艺术效果出发所采用的方法。
虚实结合
定义:“虚”指直觉、想象、梦境、回忆、设想等主观境界;“实”指客观存在的现实、景物、事实等。
- 作用:丰富诗歌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 例子:《雨霖铃》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词人设想别后的情景(虚),与眼前分别的现实(实)相结合,极大地深化了离愁别绪。
动静结合
定义: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使画面更生动,富有感染力。
- 例子:《鸟鸣涧》 -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桂花落”(静中之动)和“山鸟鸣”(动)来反衬“春山空”和“夜静”的静谧,以动写静,更显其幽静。
正侧结合
定义: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相结合。
-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对象本身。
- 侧面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环境的描写来烘托、渲染对象。
- 例子:《陌上桑》 - 描写罗敷的美貌,先正面写她的衣着、器具(“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珰...”),再通过“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等侧面描写,从旁观者的失态反应来烘托她的绝世之美。
烘托/衬托
定义: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 正衬:用相似的事物来衬托,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潭水的深来衬托情谊的深。
- 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用蝉的噪、鸟的鸣来反衬出林和山的幽静。
对比
定义: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
- 作用:使好的事物显得更好,坏的事物显得更坏,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
- 例子:《卖炭翁》 -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衣正单”与“愿天寒”形成强烈对比,深刻揭示了卖翁在极端贫困下的悲惨生活和矛盾心理。
象征
定义:通过某一具体形象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