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发明家,他的名言流传千古,充满了智慧、忠诚和远见,影响深远。

以下是他一些最著名、最广为流传的名言,并按主题进行了分类,方便您理解其背后的深意。
修身立志与治学
这类名言主要告诫人们要修身养性、树立远大志向,并持之以恒地学习和努力。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 出处:《诫子书》
- 释义: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
- 解读:这是诸葛亮教育儿子的名言,强调了“学习”和“立志”的相辅相成关系,志向是学习的动力,而学习是实现志向的途径,至今仍是无数人的座右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出处:《诫子书》
- 释义:依靠内心宁静来修养身心,依靠生活节俭来培养品德。
- 解读:这是诸葛亮对个人品德修养的核心要求,在浮躁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生活的简朴,是提升个人境界的根本。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 出处:《诫子书》
- 释义:不追求名利,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浮躁,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 解读:这是中国文化中关于“境界”的最高论述之一,它告诉人们,要成就大事,必须先有一颗不为外物所扰的“平常心”。
志当存高远。
- 出处:《诫外甥书》
- 释义:人应当树立远大的志向。
- 解读:这句简短有力的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要胸怀大志,不满足于现状,追求卓越。
为人处世与智慧
这类名言充满了人生智慧,教人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看待世界。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出处:《后出师表》
- 释义: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直到死才停止。
- 解读:这是诸葛亮表达自己忠诚与奉献精神的千古绝唱,它已经超越了“忠君”的范畴,升华为一种对事业、对责任的极致追求和奉献精神。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出处:《前出师表》
- 释义:在军队战败、国家危亡的时刻接受任命,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时候接受命令。
- 解读:这句话描绘了诸葛亮临危受命时的艰难处境,也体现了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巨大勇气和担当精神。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 出处:《前出师表》
- 释义: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
- 解读:这是诸葛亮写给后主刘禅的肺腑之言,也是他作为政治家的核心经验,它深刻地揭示了领导者身边人的重要性,至今对团队管理和个人交友仍有极强的警示意义。
势弱由于谋寡,力衰由于不众。
- 出处:《将苑·机形》
- 释义:势力衰弱是因为计谋少,力量衰弱是因为人心不齐。
- 解读:这句名言强调了智慧和团结是力量的源泉,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缺乏智慧和凝聚力,最终都会走向失败。
军事谋略与治军
作为杰出的军事家,诸葛亮的军事思想也通过名言流传下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 出处:《诫子书》
- 解读:虽然这条在“修身立志”类,但其核心思想“静”和“宁”同样是军事谋略的基石,诸葛亮用兵如神,靠的正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前的冷静观察和周密计算,不冷静,就无法看清形势;不宁静,就无法制定长远计策。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 出处:《南征教》
- 释义:用兵的原则,瓦解敌人的心理是上策,攻占敌人的城池是下策;在心理上战胜敌人是上策,在战场上用武力战胜敌人是下策。
- 解读:这是诸葛亮军事思想的精髓,也是他“七擒孟获”策略的理论基础,他追求的不是军事上的彻底毁灭,而是让对方从内心真正信服和归顺,从而达到长治久安。
兵者,凶器也;战者,危事也。
- 出处:《将苑·戒备》
- 释义:兵器,是凶险的器物;战争,是危险的事情。
- 解读:这句话体现了诸葛亮对战争深刻的敬畏之心,他深知战争的残酷,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轻易使用武力,这也符合他“谨慎”的行事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