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法的名言有哪些?最经典的10句法律名言是什么?

法治精神与治国理念

这类名言强调法律作为国家治理基石的重要性。

法的名言有哪些?最经典的10句法律名言是什么?-图1

  1. “国,无法则乱,民,无法则贫。”

    • 出处:出自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韩愈的《原道》。
    • 释义:国家没有法律就会陷入混乱,人民没有法律(或不懂法律)就会贫穷困顿,此言精辟地指出了法律对于国家稳定和人民福祉的根本性作用。
  2. “法令既行,纪律自正。”

    • 出处: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
    • 释义:只要法律得到严格执行,社会秩序和纪律自然会井然有序,强调了法律的执行力和其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引领作用。
  3. “法者,治之端也。”

    • 出处:《荀子·君道》。
    • 释义: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开端和根本,这体现了法家思想中“以法治国”的核心观念。
  4. “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

    • 释义:虽然有法律,但不遵守它,那么这部法律就算再好,也和没有法律一样,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有法可依”之后“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重要性。

法律的公正与平等

这类名言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追求正义的本质。

  1. “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

    • 出处:德国哲学家、法学家耶林
    • 释义:法律是社会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的成文化和强制化,而深植于人心的道德,其精神内核与法律是相通的,二者相辅相成。
  2. “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

    • 出处:英国法学家波洛克
    • 释义:法律无法消除人们在财富、地位、能力上的不平等,但它必须确保在适用法律时,无论你是谁,都应受到同等的对待和审判,这是现代法治的基石。
  3. “一次不公的判断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断则把水源败坏了。”

    • 出处:英国哲学家培根
    • 释义:个别的错误行为只是污染了局部的水流,而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判决,则从根本上破坏了人们对整个法律体系的信任,污染了正义的源头,其危害性极大。
  4. “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 释义:这句现代法治格言强调,司法程序必须公开、透明,让公众能够亲眼看到正义是如何被实现的,从而增强司法公信力。

法律的威严与警示

这类名言强调法律的严肃性、强制性以及对违法行为的惩罚作用。

  1. “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

    • 出处:唐代魏徵。
    • 释义:法律一经制定,凡是触犯就必须受到制裁;政令一经发出,就必须执行,不能收回,这体现了法律的刚性和权威性。
  2. “法律神圣不可侵犯,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 释义:这是一句现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口号,强调法律的至高无上地位和执行的严肃性。
  3.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 出处:《尚书·大禹谟》。
    • 释义:宁愿不遵循成法而错放一个有罪的人,也不要为了遵循成法而错杀一个无辜的人,这体现了古代司法中“慎刑”和“尊重生命”的思想,与现代“疑罪从无”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

法律与道德、人情的关系

这类名言探讨了法律在社会规范体系中与其他准则的复杂关系。

  1. “法不容情。”

    • 释义:法律是严肃的、刚性的,在适用法律时,不应掺杂个人的情感、私利或人情,这是对司法者公正无私的要求。
  2. “徒法不足以自行。”

    • 出处:《孟子·离娄上》。
    • 释义:仅有法律条文,法律本身并不能自动运行起来,它需要靠人来执行、遵守和维护,这指出了法治中“人”的因素的重要性。
  3. “法律是最低的道德。”

    • 释义:法律是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的底线行为规范,而道德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人不违法,只是做到了“合格”,但未必是“高尚”。
  4. “亲亲得相首匿。”

    • 出处:《汉书·宣帝纪》。
    • 释义:汉代的一项法律原则,指直系亲属之间可以相互隐瞒犯罪行为而不受惩罚或减免刑罚,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在“国法”与“人情”之间的一种调和,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性。

这些名言从不同维度阐述了“法”的内涵:

  • 治国之本:法律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基石。
  • 正义之盾:法律追求的是形式和实质上的公平正义。
  • 秩序之绳:法律以强制力维护社会秩序,划定行为边界。
  • 人性之思:法律与道德、人情既有冲突,也有融合,需要在实践中寻求平衡。

希望这份整理对您有帮助!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