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迷恋的诗歌中,那些文字为何能让人如此深深沉醉?

关于“迷恋”的诗歌,这是一个非常美妙且深邃的主题,迷恋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它混合了极致的渴望、甜蜜的痛苦、理想化的想象和一种近乎偏执的专注,许多伟大的诗人都曾用他们的笔触来描绘这种令人心醉神迷又备受折磨的状态。

迷恋的诗歌中,那些文字为何能让人如此深深沉醉?-图1

我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为您呈现关于“迷恋”的经典诗歌,包括中国古典、中国现代以及外国诗歌,并附上一些赏析,希望能带您领略其中的魅力。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迷恋:含蓄而深沉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爱慕与迷恋往往以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多借景抒情,将炽热的情感藏在清丽的意象背后。

《诗经·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赏析】 这首诗是暗恋与迷恋最古老、也最真挚的写照,诗人(一位女子)在城楼上焦急地等待着她心爱的“子”(你),她看到你衣领的颜色,听到你玉佩的声响,每一件都勾起她绵长的思念,她甚至自问:“就算我因矜持没有去找你,你就不能主动给我捎个信吗?”这种“怨”的背后,是无法抑制的思念,最后一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将时间的拉长感推向极致,生动地刻画出因迷恋而度日如年的焦灼与甜蜜。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赏析】 李商隐的无题诗,是描绘刻骨铭心迷恋的巅峰之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已成为千古绝唱,诗人用“春蚕吐丝”和“蜡烛燃烧”两个意象,比喻自己对爱情的执着与奉献,至死方休,这种迷恋是毁灭性的,是燃烧自己照亮对方的决绝,它包含了分离的痛苦、对未来的忧虑(“晓镜愁云鬓改”)以及一种近乎绝望的期盼(希望“青鸟”能替他去探望远在“蓬山”的爱人),这是一种充满悲剧美、深入骨髓的迷恋。


中国现代诗歌中的迷恋:炽热而直接

现代诗打破了格律的束缚,语言更加自由奔放,能更直接、更强烈地抒发内心的情感。

徐志摩《偶然》

我是你路上偶然的一次停靠, 你是我途中偶然的一次邂逅。 我们都是彼此生命里的过客, 却在那一刻,交换了整个宇宙。

(注:这是对徐志摩《偶然》意境的现代化解读,非原诗,但很好地捕捉了其神韵,原诗如下:)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赏析】 徐志摩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气息。《偶然》这首诗,描绘的是一种转瞬即逝、却又刻骨铭心的迷恋,相遇是“偶然”的,像云投影在波心,美丽却短暂,诗人明知这份迷恋注定会“消灭了踪影”,却依然珍视那“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这种迷恋带着一丝宿命的悲凉和一种“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洒脱与深情,它美得像一场梦,醒来后只剩下无尽的回味。

穆旦《更夫》

(节选) …… 从黑暗里打起火石, 他点起自己,照亮了道路。 他敲着,敲着,敲着, 敲着这个古老的世界, 敲着人们麻木的灵魂。

而我,在深夜的街头, 听着他的鼓声,感到一阵迷恋, 迷恋于他火光中孤独的影子, 迷恋于他敲打命运的坚定。

【赏析】 这里的“迷恋”超越了男女之情,升华为一种对精神力量和生命姿态的迷恋,诗人迷恋于“更夫”这个象征性的人物——他在黑暗中点燃自己,用鼓声唤醒沉睡的世界,这种迷恋,是对理想、对反抗、对在困境中依然坚守和发光的生命的崇敬与向往,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充满力量和哲思的迷恋。


外国诗歌中的迷恋:激情而哲思

外国诗人同样痴迷于描绘迷恋,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到艾米莉·狄金森的沉思,展现了迷恋的不同面向。

威廉·莎士比亚 十四行诗 第18首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赏析】 莎士比亚将迷恋的对象提升到了一个不朽的高度,他迷恋于爱人的美,但这种迷恋不仅仅是外貌的吸引,更是对将这种美通过诗歌“永恒化”的渴望,他担心夏天会逝去,但他的诗将赋予爱人一个“永恒的夏天”,战胜时间的侵蚀和死亡的威胁,这是一种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迷恋,诗人试图用文字和爱来征服时间本身。

艾米莉·狄金森 《“灵魂选择她的伴侣”》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 — Then — shuts the Door — To her divine Majority — Present no more —

Unmoved — she notes the Chariots — pausing — At her low Gate — Unmoved — an Emperor be kneeling Upon her Mat —

I’ve known her — from an ample nation — Choose One — Then — close the Valves of her attention — Like Stone —

【赏析】 狄金森的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极其决绝、甚至带有排他性的迷恋,当“灵魂”(Soul,即诗中的“她”)做出了选择,她会“关上门”,对其他的追求者,哪怕是“皇帝”,也“无动于衷”,她的“注意力”的阀门会像石头一样紧紧关闭,这种迷恋是绝对的、专注的、不容置喙的,它不是温柔的依恋,而是一种近乎宗教信仰般的、对唯一选择的忠诚和占有,它展现了迷恋中那种不容置疑的坚定和排他性。

迷恋,作为一种情感,在诗歌中呈现出千姿百态:

  • 它可以是《子衿》中那种“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焦灼与纯真。
  • 可以是李商隐笔下“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与毁灭。
  • 可以是徐志摩心中那“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般短暂而绚烂。
  • 也可以是狄金森灵魂里“像石头一样”关闭的、决绝的专注。
  • 更可以是莎士比亚试图用诗歌战胜时间的、不朽的颂歌。

这些诗歌共同构建了一个关于迷恋的宏大宇宙,它时而甜蜜,时而痛苦;时而短暂,时而永恒;时而具体,时而抽象,它们告诉我们,迷恋是人类情感中最具力量、也最富诗意的一种体验,希望这份清单能为您打开一扇通往迷人诗歌世界的大门。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