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纪念屈原的诗歌,为何千年后仍能触动人心?

纪念屈原的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数量繁多,情感深沉,这些诗歌不仅表达了对屈原的哀思,更寄托了诗人自身的家国情怀、政治失意和对理想人格的向往。

纪念屈原的诗歌,为何千年后仍能触动人心?-图1

以下我将为您介绍几首最具代表性的纪念屈原的诗歌,并附上白话文翻译和简要赏析。


最早最直接的悼念:贾谊《吊屈原赋》

这是现存最早、最直接悼念屈原的作品,是汉代辞赋家贾谊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途中所作,他将自己与屈原的遭遇联系起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愤。

《吊屈原赋》(节选)

作者:贾谊 (汉)

呜呼哀哉,逢时不祥! 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 闾茸尊显兮,谗谀得志; 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 世谓随、夷为溷兮,谓跖、蹻为廉; 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铦。 吁嗟默默,生之无故兮; 斡弃周鼎,宝康瓠兮。 腾驾罢牛,骖蹇驴兮; 骥垂两耳,服盐车兮。 章甫荐屦,渐不可久兮; 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

【白话文翻译】 唉,真是可悲啊,生不逢时! 鸾凤鸟被迫躲藏,猫头鹰却得意飞翔。 卑劣无能之辈身居高位,阿谀奉承之徒得志猖狂; 贤明圣德之人被排挤,正直端方的人被颠倒。 世人说卞随、伯夷是混浊,却称盗跖、庄蹻为清廉; 莫邪宝剑被说成钝器,铅制小刀却被夸锋利。 唉,我默默无言,为何无辜降生于世! 人们抛弃周朝的宝鼎,却把破瓦罐当成宝贝。 用疲惫的老牛驾车,用跛脚的驴子作骖; 千里马垂着双耳,拉沉重的盐车。 礼帽用来垫鞋子,这种错位怎能长久! 可叹您啊,屈原先生,为何偏偏遭此祸殃!

【赏析】 贾谊的这篇赋,是借屈原的遭遇来抒发自己的愤懑,他看到的是一个黑白颠倒、贤愚不分的时代,这与他自己被权贵排挤、贬谪长沙的经历何其相似,文中的“鸾凤”与“鸱枭”、“周鼎”与“康瓠”的对比,强烈控诉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不公,这篇作品奠定了后世文人借悼念屈原来抒发个人政治失意和悲愤情怀的传统。


千古绝唱:杜甫《端午日赐衣》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歌沉郁顿挫,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这首诗写于端午节,皇帝赐予他新衣,但他想到的却是屈原。

《端午日赐衣》

作者:杜甫 (唐)

细葛含风软,罗香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明。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细葛含风软,罗香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明。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白话文翻译】 细葛布如含风般柔软,丝罗叠雪般轻盈洁白。 这御赐的衣物还带着天恩的湿润,在炎热的夏日穿上它,光彩鲜明。 我心中默念着它的尺寸,感念它合身得体,我将终身沐浴在这皇恩浩荡之中。

【赏析】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皇帝赐衣的荣耀,但“细葛含风软,罗香叠雪轻”的细腻描写,以及“自天题处湿”的“天”字,都暗示了这份恩宠的来之不易与沉重,诗人虽然感激皇恩,但更深层的是一种“伴君如伴虎”的忧患意识,他将自己的命运与屈原相比,屈原也曾受到楚王信任,最终却遭放逐而死,杜甫的“终身荷圣情”中,既有感激,也藏着对未来的惶恐和对屈原式悲剧的隐忧,情感复杂而深刻。


政治隐喻:文天祥《端午感兴》

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抗元失败被俘后,写下了这首诗,他将端午节与自己的处境和气节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决心。

《端午感兴》

作者:文天祥 (宋)

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泣泪多。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湘累。

(注:“湘累”指屈原,传说屈原投江后,化为湘水之神,故称“湘累”。)

【白话文翻译】 当年,您忠贞的热血被诽谤的谗言所淹没,千古以来,楚地的人们为您流下了多少泪水。 又到了端午节,风雨交加,天色昏暗,连去汨罗江凭吊您的路都看不到了。

【赏析】 这首诗是文天祥在狱中或被俘期间所作,意境极为悲凉。“当年忠血堕谗波”既是写屈原,也是写自己——他同样因忠而被诬,最终国破家亡。“风雨端阳生晦冥”一语双关,既是写自然天气的恶劣,更是写南宋王朝风雨飘摇、国运昏暗的现实,最后一句“汨罗无处吊湘累”,更是将个人的绝望与对屈原的哀思融为一体,暗示着自己已无路可走,唯有以死殉国,追随屈原的脚步,全诗充满了英雄末路的悲壮与慷慨赴死的决绝。


经典民谣:现代版《五月五过端午》

除了文人诗词,民间也流传着许多纪念屈原的歌谣,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五月五过端午》

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撒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注:这是流传最广的端午民谣之一,生动描绘了端午节的习俗,其核心就是通过这些活动来纪念屈原。)

【赏析】 这首民谣虽然简单,但包含了端午节几乎所有核心习俗:挂艾草、吃粽子、赛龙舟,这些习俗的起源都与纪念屈原有关,人们通过吃粽子,将食物投入江中,喂食鱼虾,以免它们伤害屈原的身体;通过赛龙舟,奋力划桨,象征着打捞屈原的遗体,这首民谣用最朴素的语言,代代相传,将纪念屈原的情感融入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日常生活之中。

纪念屈原的诗歌,从贾谊的《吊屈原赋》开始,历经杜甫的沉郁、文天祥的悲壮,再到民间的质朴歌谣,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这些作品共同的主题是:

  1. 哀悼与缅怀:对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的深切怀念。
  2. 愤懑与不平:对屈原遭遇的不公,以及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3. 气节与坚守:赞美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高尚品格,并将其作为自己精神上的楷模。
  4. 家国情怀: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体现了中国文人深厚的爱国精神。

这些诗歌,不仅仅是文学,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让我们在每一个端午节,都能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家国情怀与人格力量。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