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防诗歌,顾名思义,是以海防、海疆、海洋战争、海军将士以及与之相关的家国情怀、历史记忆为主要题材的诗歌,它不仅仅是描绘海景,更是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尊严紧密相连,充满了阳刚之气、英雄主义和深沉的忧患意识。

这类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源远流长,尤其在明清时期,面对倭寇侵扰和西方列强的海上威胁,海防诗歌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进入现当代,随着海军的建立和国家海洋意识的觉醒,海防诗歌也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欣赏海防诗歌:
历史脉络与演变
海防诗歌的发展与中国历史,特别是海洋战略的变迁息息相关。
古代:从边塞到海疆的延伸
在唐代以前,中国的军事诗歌多以“边塞诗”为主,描绘的是西北边疆的征战与戍边,随着唐宋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特别是明清时期倭寇问题和西方殖民者的东来,海疆的安危变得日益突出,诗歌的战场也从大漠戈壁转移到了波涛汹涌的海洋。
- 唐代: 虽然不以海防为主,但已有描绘海上征战的诗篇,如张籍的《征妇怨》“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虽写陆地,但其悲壮情怀可视为海防诗歌的先声。
- 宋代: 宋代国力不强,海上威胁初现,但相关诗歌不多。
- 明清:海防诗歌的黄金时代
- 明代抗倭: 这是海防诗歌的第一个高峰,面对猖獗的倭寇,涌现了大量以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倭名将为主题的诗作,这些诗歌充满了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对将士的赞美。
- 清代抗击西方列强: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这种前所未有的冲击,让诗人们感到了切肤之痛,海防诗歌也带上了更强烈的悲愤和反思色彩。
现当代:从悲壮到豪迈的升华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海军建立,海防诗歌的主题也从抵御外侮,转变为捍卫主权、建设海洋强国,风格也从悲愤、沉郁转向了豪迈、昂扬。
核心主题与意象
海防诗歌的内涵丰富,其核心主题和常用意象共同构筑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核心主题:
- 家国情怀与忠君报国: 这是最根本的主题,将士们背井离乡,戍守海疆,其动力源于对国家和君主(或国家象征)的忠诚。“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的精神在海上战场同样适用。
- 英雄主义与牺牲精神: 描绘海战的惨烈,歌颂将士们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的精神在海防诗歌中体现为“不破敌舰终不还”。
- 边关思乡与离愁别绪: 长期漂泊海上,与家人音讯隔绝,思乡之情是将士们内心柔软的一面,诗歌中也常常流露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如“君看一叶舟,出入风波里”(范仲淹)。
- 忧患意识与历史反思: 尤其在近代,面对“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现实,诗人们痛定思痛,反思国家海防的废弛,发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呐喊,充满了深沉的忧患意识。
经典意象:
- 海洋相关: 怒涛、狂风、巨浪、骇浪、惊涛、沧海、烟波、海疆、岛屿、礁石,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环境的险恶,也象征着战争的激烈和未知的危险。
- 军事相关: 战舰、楼船、铁甲、烽火、狼烟、战鼓、金戈、刀枪、炮火,这些意象直接指向战争,营造出紧张、激烈的战场氛围。
- 将士相关: 将士、戍卒、征人、将军、水手、英雄,他们是诗歌的主角,是家国意志的执行者。
- 情感相关: 孤帆、断雁、明月、乡书、泪痕,这些意象用来表达思乡、孤独、悲戚等复杂情感,与前面的刚硬意象形成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经典诗歌赏析
古代篇
明·戚继光《马上作》
南北驱驰报主情, 江花边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 多是横戈马上行。
赏析: 这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作品,虽然诗中未直接写海,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在东南沿海抗倭,这首诗正是他戎马生涯的真实写照。“横戈马上行”五个字,生动刻画了一位为国操劳、常年征战、无暇安逸的将军形象,诗歌充满了英雄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是海防将领精神的绝佳体现。
清·魏源《寰海十章》(其一)
一朝海运变蛟龙, 万里梯航集粤东。 昨夜忽闻惊海外, 炮声三报到天宫。
赏析: 魏源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也是“睁眼看世界”的先驱之一,这首诗写于鸦片战争期间。“海运变蛟龙”比喻西方列强的舰船如蛟龙般强大。“惊海外”指英舰突然来袭,“炮声三报”描绘了战争的爆发,诗歌语言平实,却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西方侵略的震惊与愤慨,是近代海防忧患意识的典型代表。
现当代篇
现代·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赏析: 这是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最著名的一首,它将台湾拟人化为一个远离母亲的孩子,用“东海”、“珍珠”、“郑氏英魂”等意象,将台湾的历史、地理和文化与祖国紧密相连。“酷炎的夏日”暗喻日本的殖民统治,“背城一战”则表达了誓死捍卫的决心,这首诗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将海防意识升华为一种刻骨铭心的家国之痛和回归渴望,感染力极强。
当代·公刘《登鼓浪屿》
你用波涛的节奏, 你用浪花的标点, 你用鸥鸟的惊叹, 你用潮汐的韵脚, 谱写出一部雄浑的交响乐章, 献给祖国蔚蓝色的边疆。
赏析: 这首诗展现了当代海防诗歌的崭新风貌,它不再仅仅是描绘战争的残酷,而是以赞美海洋的壮美和海军的英姿为主,诗歌将鼓浪屿的景物(波涛、浪花、鸥鸟、潮汐)比作乐章的元素,最终落脚于“献给祖国蔚蓝色的边疆”,这里的“边疆”是和平的、美丽的,充满了建设性的豪情,体现了新时代海洋强国战略下的自信与自豪。
海防诗歌是中国诗歌宝库中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海洋为背景,以战争为舞台,塑造了一代代为国戍边的英雄形象,从古代的“捐躯赴国难”,到近代的“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反思,再到当代的“向海图强”的豪迈宣言,海防诗歌始终与国家的命运同频共振。
它不仅是文学的艺术,更是历史的见证、民族的记忆和精神的火炬,通过这些诗歌,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更能触摸到一个民族在海洋面前所经历的荣辱、抗争与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