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高考诗歌鉴赏,如何快速锁定形象核心考点?

什么是诗歌中的“形象”?

在诗歌鉴赏中,“形象”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指的是诗人通过艺术构思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高考诗歌鉴赏,如何快速锁定形象核心考点?-图1

它不仅仅是“人”或“物”,更是一个包含了形、神、情、理的复合体。

  • :指形象的外部形态、样貌、声音、色彩等。
  • :指形象的内在精神、气韵、品格。
  • :指诗人投射到形象上的主观情感。
  • :指形象所蕴含的哲理或思想。

诗歌中的形象是“意”与“象”的结合,是“情”与“景”的交融


诗歌形象的三大类型

我们可以将诗歌中的形象主要分为三大类: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人物形象

指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可以是诗人自己(抒情主人公),也可以是他人。

  • 抒情主人公(诗人自我形象):这是最常见的人物形象,诗人通过第一人称“我”或隐含的叙述视角,将自己的情感、志向、经历、性格融入形象中。

    • 鉴赏要点:分析这个“我”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她有怎样的性格、情感和志向?
    • 经典案例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鉴赏:诗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 豪放不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展现了极度自信与洒脱。
      • 怀才不遇的愤懑:“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流露出对现实的失望与借酒消愁的苦闷。
      • 狂放自信:“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尽显其豪迈气概。 :这是一个自信、狂放、怀才不遇、愤世嫉俗却又乐观豁达的诗人自我形象。
  • 他人形象:诗歌中塑造的除了“我”以外的其他人物。

    • 鉴赏要点:分析这个人物的身份、性格、命运以及诗人对他的态度(赞美、同情、批判等)。
    • 经典案例

      《卖炭翁》· 白居易 ……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 鉴赏:诗中的“卖炭翁”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 生活困苦:“身上衣正单”,直接点明其贫寒。
      • 善良、淳朴、矛盾:“心忧炭贱愿天寒”,为了生计,宁愿忍受严寒,这种矛盾心理深刻地揭示了他善良又无奈的底层人民形象。
      • 被欺凌、被掠夺: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宫使的强取豪夺,使其形象更具悲剧性。 :这是一个在封建剥削下生活贫苦、善良淳朴又充满无奈与悲苦的底层劳动人民形象。

事物形象

指诗人咏叹的某一具体事物,如咏物诗中的“物”,诗人通过描绘事物的形态、色泽、特性,赋予其人格化的精神,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情感或哲理。

  • 鉴赏要点

    1. “物”本身的特点:它长什么样?有什么习性?
    2. “人”的品格:诗人从这个“物”身上看到了哪些品格?(即“托物言志”)
    3. “情”的寄托:诗人借这个“物”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 经典案例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鉴赏:诗中的“石灰”是一个怎样的事物形象?

    • 经历考验:“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描述了石灰的诞生过程,象征重重磨难和考验。
    • 不畏牺牲:“若等闲”、“浑不怕”,表现出一种从容不迫、视死如归的气概。
    • 志向高洁:“要留清白在人间”,点明其核心精神——坚守纯洁的节操和清白的品格。 :这里的“石灰”已不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一个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坚守气节、追求高洁的志士仁人的化身。

景物形象(意象与意境)

这是诗歌中最普遍、最核心的形象,它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

  •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基本单位,简单说,就是“景”与“情”的结晶

    • 常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 月亮:思乡、思亲、团圆、孤独。
      • 柳树:送别、留恋、思念(“柳”谐音“留”)。
      • 梧桐:凄凉、悲伤、愁苦。
      • 杜鹃(子规):哀怨、思归、悲苦。
      • 鹧鸪:旅途艰险、离愁别绪。
      • 浮云:漂泊、游子。
      • 流水:时光流逝、愁绪绵长。
      • 梅花:高洁、坚贞、不屈。
      • 菊花:隐逸、高洁、脱俗。
      • 松柏:坚贞、傲岸、生命力顽强。
  • 意境:是由多个意象组合起来所营造出的整体氛围和艺术境界,它是诗人主观情感(情)与客观景物(景)高度融合的艺术结晶,是读者在阅读时产生的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 鉴赏要点

    1. 找出意象: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2. 分析意象:这些景物各自有什么特点?通常象征什么?
    3. 组合意境: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凄凉萧瑟等)
    4. 体会情感:这种意境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经典案例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鉴赏

    • 意象分析:诗中罗列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一系列意象。
    • 意象组合:这些意象都不是明丽的,而是带有衰败、凄凉、萧瑟的色彩。
    • 意境营造:前三句将九个名词意象并列,没有动词,却通过意象的并置,勾勒出一幅深秋黄昏、萧瑟荒凉的羁旅图景,营造出一种凄清、孤寂、悲凉的意境。
    • 情感寄托: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主旨,这种悲凉的意境正是游子思乡、孤寂无依的“断肠”之情的完美写照。

鉴赏诗歌形象的“四步法”

掌握了以上理论,我们可以用一个清晰的步骤来鉴赏诗歌形象:

  1. “找”:找出诗歌中描绘的形象(人物、事物、景物/意象)。
  2. “析”:分析这个形象的外在特征(形)和内在精神(神)。

    问自己:它长什么样?有什么特性?它象征着什么品格?

  3. “联”:联系作者的身世、时代背景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问自己:作者为什么塑造这个形象?他想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