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我将根据中国主流教材(如人教版、部编版等)的常见篇目,为你梳理八年级下册需要学习的诗歌,并附上解析和学习要点。

第一部分:现代诗
现代诗语言自由,意象丰富,情感真挚,是八年级下册诗歌学习的重点。
艾青《我爱这土地》
-
解析:
- 意象:诗中充满了深沉的意象,如“被暴风雨打击着的鸟”、“悲凉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等,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饱受苦难但依然充满希望的土地形象。
- 情感:诗人通过假设自己是一只鸟,即使喉咙嘶哑也要歌唱,表达了对祖国土地最深沉、最炽热的爱,这种爱是痛苦的,因为土地正经历苦难;但这种爱又是坚定的,因为诗人坚信“黎明”终将到来。
- 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直抒胸臆,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成为爱国主义的经典表达。
-
学习要点:
- 象征手法:理解“鸟”象征着诗人自己,“土地”象征着饱受苦难的祖国。
- 情感层次:体会从悲愤、痛苦到坚定、希望的情感变化。
- 背景联系:了解诗歌创作于1938年抗日战争的艰苦时期,理解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
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
解析:
- 对比手法:全诗通过“有的人”与“鲁迅”的对比,阐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核心观点:诗中明确指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精神上的死亡);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精神永存),鲁迅先生正是后者,他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 哲理:诗歌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为人民、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
学习要点:
- 对比论证:学习诗人如何通过鲜明的对比来突出主题。
- 理解哲理:深入思考“生与死”的辩证关系,理解精神不朽的意义。
- 人物背景: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精神品质,理解为何诗人要纪念他。
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
-
解析:
- 故事性:诗歌讲述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一棵树为了见到“你”,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最终长成了一棵开满花的树。“你”无视地走过,只留下了一片落寞。
- 情感:表达了生命中美丽的期待、相遇的偶然以及错过时的深深遗憾与无奈,情感细腻而含蓄,充满画面感。
- 意象:“佛”、“五百年”、“开花的树”、“你”等意象,共同营造了一种宿命感和唯美而凄美的氛围。
-
学习要点:
- 诗歌的叙事性:感受现代诗讲故事的特点。
- 情感共鸣:体会诗中那种“为君一日思,朝暮不见君”的期盼与失落感。
- 意象分析:分析“开花的树”这一核心意象的象征意义(美丽、期待、脆弱)。
第二部分:古诗
古诗讲究格律、意境和炼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解析:
- 叙事与抒情结合:诗歌前半部分叙事,生动描绘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屋漏夜雨的悲惨景象,是“写实”;后半部分抒情,由个人的不幸联想到天下寒士的苦难,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是“升华”。
- 崇高的人格:诗人的苦难达到了极点,但他的胸怀却无比广阔,这种“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是杜甫诗歌最感人的地方,也是儒家“兼济天下”思想的体现。
- 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几句是全诗的高潮,体现了诗人无私的奉献精神。
-
学习要点:
- 理解杜甫:了解杜甫“诗圣”的形象和他“沉郁顿挫”的诗风。
- 分析结构:理解诗歌从个人不幸到普世关怀的升华过程。
- 体会情感:感受诗人在苦难中依然心系天下的伟大情怀。
李白《行路难》(其一)
-
解析:
- 情感的起伏变化:诗歌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在仕途受挫后,内心的苦闷、彷徨、不甘与最终的坚定,情感线索非常清晰:“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的宴乐 ->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苦闷 ->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艰难 ->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希望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
- 浪漫主义色彩:诗歌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夸张,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
- 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表达了诗人坚信未来光明、终将克服一切困难的乐观精神和坚定信念。
-
学习要点:
- 把握情感脉络:理清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理解其心理活动。
- 体会李白风格:感受李白诗歌的豪迈气势和浪漫主义色彩。
- 名句赏析:重点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句的深刻含义和激励作用。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
解析:
- 咏物言志:这首词是苏轼的咏物名篇,表面上写的是“孤鸿”(孤单的鸿雁),实际上是写人,写他自己。
- 意象与心境:“缺月”、“疏桐”、“断人肠”营造出孤寂、凄清的氛围,这正是苏轼被贬黄州时的心境。“孤鸿”惊起、回头、无人见、恨无人省,象征着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的孤独、忧思和无人理解的苦闷。
- 精神内核:词的下阕,鸿雁“拣尽寒枝不肯栖”,正是诗人高洁品格的写照,他宁愿在困境中坚守自己的操守,也不愿趋炎附势、同流合污。
-
学习要点:
- 理解“托物言志”:学习如何通过描写一个具体事物(孤鸿)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志向)。
- 意象分析:分析“孤鸿”、“缺月”、“寒枝”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 知人论世:了解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理解这首词背后的政治处境和个人情感。
总结与学习方法
- 反复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都需要通过大声朗读来体会。
- 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理解诗歌思想内涵的关键。
- 抓意象,品意境:无论是现代诗还是古诗,都要学会分析诗中的核心意象,并通过这些意象在脑海中构建诗歌的意境(画面和氛围)。
- 炼字炼句:关注诗中的关键词句(特别是“诗眼”和名句),体会其精妙之处和表达效果。
- 联系生活,引发共鸣:将诗歌中的情感和哲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真正走进诗歌,获得美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
希望这份梳理能帮助你更好地学习八年级下册的诗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