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心灵是一片纯净的沃土,诗歌则是洒向这片沃土最富养分的甘霖,它以其独特的韵律、生动的意象和真挚的情感,为幼儿开启一扇感知世界、表达自我的窗户,设计一份优秀的幼儿诗歌教案,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场与美的邂逅,一次心灵的启迪。

精选诗歌:从经典童谣到现代佳作
选择合适的诗歌是教案成功的基石,选材应遵循趣味性、形象性和浅显性原则。
- 经典童谣,韵律启蒙:如《小星星》、《摇啊摇》等传统童谣,结构短小,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它们往往没有明确的作者,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代代传唱中形成,这类诗歌是培养幼儿语感和节奏感的绝佳材料。
- 名家之作,情感熏陶:选择如金波、樊发稼、林焕彰等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他们的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充满童真童趣,例如金波的《蝴蝶飞》,通过“飞飞飞,飞到花园里”的简单句式,勾勒出蝴蝶轻盈的动态美,在教学时,介绍作者对儿童、对自然的热爱,能让幼儿感受到创作的真诚。
- 生活题材,引发共鸣:选取贴近幼儿日常生活的诗歌,如关于妈妈、小动物、季节变化的主题,这类诗歌能迅速拉近幼儿与诗歌的距离,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深度解析:探寻诗歌的脉络与意蕴
在确定诗歌后,教师需对其进行深入解读,这包括了解其出处、作者及创作背景。
- 溯源与知人:对于有明确作者的诗歌,应简要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和生平趣事,在教授圣野的《欢迎小雨点》时,可以告诉孩子们,诗人爷爷非常喜欢观察自然,他用一颗童心写下了对小雨点的喜爱,这种“知人论世”并非深奥的学术探讨,而是为了让诗歌形象更加丰满、亲切。
- 背景与情境:每一首优秀的诗歌都诞生于特定的情感或生活情境之中,理解其创作背景,有助于教师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从而设计出更具感染力的教学情境,一些描绘母爱的诗歌,其创作灵感可能就来源于作者与孩子相处的温馨瞬间。
教学方法:在游戏中感受诗歌魅力
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主,因此教学方法应注重体验性、游戏性和互动性。
- 情境创设法:利用音乐、图画、实物或多媒体课件,为幼儿营造一个与诗歌内容相匹配的视听环境,学习关于春天的诗歌时,可以在教室里布置柳条、花朵,播放鸟鸣流水声,让幼儿身临其境。
- 多感官体验法: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学习《炒小菜》儿歌时,可以准备真实的锅铲(安全玩具),让他们一边念一边做动作;学习《摸一摸》时,准备不同材质的物品,让幼儿通过触摸感受“软绵绵”、“硬邦邦”等词汇。
- 游戏浸润法:将诗歌学习融入游戏,对于情节性较强的诗歌,可以组织角色扮演;对于节奏感强的,可以编排成律动操;还可以开展“诗歌接龙”、“图片找诗”等趣味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
- 朗诵指导法:朗诵是感受诗歌韵律美的重要途径,指导幼儿并非要求他们拿腔拿调,而是引导他们根据诗歌内容自然地进行声音的强弱、快慢变化,读到“悄悄”时声音放轻,读到“欢呼”时声音可以响亮一些。
技巧剖析:浅谈诗歌的艺术手法
向幼儿讲解诗歌手法,切忌使用专业术语,而应化为他们能理解的表达。
- 比喻:称之为“像什么”。“弯弯的月亮像小船”,直接引导幼儿观察月亮和小船在形状上的相似性。
- 拟人:称之为“把东西当人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可以问幼儿:“‘偷偷地’和‘钻’是不是很像小朋友在玩捉迷藏的动作?”这样他们就能立刻心领神会。
- 重复:指出诗歌里“一样的话说了好几次”,并让他们感受这样读起来是不是更好听,更有力量。
- 夸张:解释为“说得特别厉害,特别有趣”,如“我一口吞下一个大西瓜”,孩子们会觉得这非常滑稽,从而体会到语言的趣味。
延伸活动:让诗意在指尖流淌
一个完整的教案应包含丰富的延伸活动,将诗歌学习从课堂延伸到区域活动和家庭中。
- 绘画创作:鼓励幼儿将诗歌中的画面画下来,实现语言与图像的自由转换。
- 表演区:提供头饰、道具,支持幼儿将诗歌故事表演出来。
- 亲子共读: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朗读诗歌,营造家庭诗歌氛围,甚至可以共同创编简单的家庭诗歌。
在设计幼儿诗歌教案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要铭记,目标不是培养小诗人,而是滋养一颗颗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童心,当孩子们的眼睛因为发现诗歌中一个有趣的比喻而闪亮,当他们的身体随着诗歌的节奏自然摆动,当他们在生活中不经意地运用诗歌里的语言时,我们的教学便获得了最宝贵的成功,诗歌之于幼儿,是游戏,是朋友,是认识世界的一把金钥匙,让我们用心设计,引导他们握住这把钥匙,开启一个更加绚烂多彩的童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