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中的经典:徐志摩《庐山石歌》
是《庐山石歌》,但徐志摩在诗中明确提到了北高峰,并将其与庐山并置,赋予了其独特的象征意义,这首诗是理解北高峰在现代诗歌中地位的关键。

《庐山石歌》 作者:徐志摩
一 别扭!别扭!你们这班天才的画家! 那一个月亮,不正面画她的脸, 画她的侧面,把她的鼻子,画得一个钩; 再添上些微黑的影,在她颊边, 一个半 tick 的黑痣,她算准了 这是她的拿手戏,她的看家本领!
你们再瞧,那棵树,画得多么奇, 一根枝子,不向上,也不向左右, 偏偏向下,画得那么长,那么细, 再添上一个鸟儿,停在上面, 这鸟儿,不知是鹰,是雀,还是鸢, 它在那里,一个黑点。
还有那座山,你们画得多么妙, 不是尖,不是圆,也不是方的, 是一个怪东西,一个怪物,一个妖怪, 你们说,这山像什么?像不像一头 匍匐的牛,或是一只蹲的狮, 再不然,像一匹骆驼,昂着头?
二 啊,北高峰!你也曾登临过? 你也曾见过那月亮的侧脸, 那棵树的怪枝,那座山的怪影? 你,你沉默的巨人,你镇日的 守望着西湖,你听见过 湖上的情歌,湖上的哭声?
你,你见过那多少的悲欢离合, 你,你听过那多少的海誓山盟? 你,你藏过那多少的眼泪,多少的 叹息,多少的幽怨,多少的 怨恨,多少的嫉妒,多少的
三 啊,北高峰!你是一个冷酷的 旁观者,你是一个沉默的 记录者,你是一个无情的 批判者!你看着,你听着,你记着, 你评判着,你诅咒着,你饶恕着, 你让一切过去,你让一切重来!
【解读】
这首诗并非直接描写北高峰的风景,而是通过对比“天才画家”笔下扭曲、怪诞的庐山,引出对北高峰的沉思。
- 旁观者与记录者:徐志摩笔下的北高峰,不再是一座单纯的地理坐标,而是一个沉默、冷酷、却又包罗万象的巨人,它俯瞰着西湖,见证了千百年来人间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
- 历史的沉淀:北高峰成为了历史的载体,它“藏过多少的眼泪,多少的叹息”,是所有人间故事的见证者,这种意象赋予了北高峰一种超越时空的厚重感。
- 批判与宽容:作为“无情的批判者”,北高峰看透了世事的虚伪与纷扰;但作为“饶恕者”,它又让一切“过去”,让一切“重来”,这种矛盾而又统一的态度,体现了北高峰作为一种自然力量的宏大与超然。
- 情感的投射: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对艺术怪诞的评判、对人世沧桑的感慨——全部投射到了北高峰上,使这座山充满了生命力和哲学思辨的色彩。
当代诗词中的北高峰:情与景的交融
在当代,北高峰更多地与爱情、城市记忆和个人情感联系在一起。
例一:现代网络诗词(风格示例)
《登北高峰寄远人》 云阶千级上,孤影入苍穹。 钱塘江水阔,西湖灯火红。 风起松涛吼,心随雁影空。 此景应共赏,天涯各西东。
【解读】
这是一首典型的登高怀人诗。
- 景:诗歌描绘了登顶北高峰的壮阔景象——高耸的云阶、广阔的钱塘江、璀璨的西湖夜景、呼啸的松风和南飞的大雁。
- 情:所有美景都无法排遣诗人的孤独感。“孤影”、“心随雁影空”直接点明了内心的空虚,最后一句“此景应共赏,天涯各西东”将美景与远方的友人联系起来,抒发了物是人非、不得相见的思念之情,北高峰在此处,是触发思念的媒介,也是放大孤独感的制高点。
例二:爱情主题的现代短诗
《北高峰的缆车》 从山脚到山顶, 一截小小的旅程。 你的手,曾握着我的手, 看着云雾散开,城市苏醒。 缆车依旧, 旁边,却空了你的座位。
【解读】
这首诗非常生活化,情感真挚。
- 意象:选择了“缆车”这一现代交通工具作为核心意象,它象征着一段关系从起点(山脚)到终点(山顶)的过程。
- 对比:通过“曾握着我的手”和“旁边却空了”的强烈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失落感,北高峰的缆车成了爱情逝去的一个无声见证。
- 现代感:诗歌充满了现代都市生活的气息,将古老的北高峰与当代人的情感经历巧妙结合,使其意象更加贴近当下。
北高峰的文化意涵总结
综合来看,“北高峰”在诗歌中主要承载了以下几重意涵:
- 历史的见证者:作为杭州的制高点,它见证了朝代更迭、文人雅士的登临和无数普通人的生活变迁,具有一种俯瞰历史的沧桑感。
- 情感的触发点:登高望远,视野开阔,极易引发人的思绪,无论是怀古、思乡,还是爱情、孤独,北高峰都能成为一个绝佳的情感投射对象。
- 禅意的修行地:山顶有著名的灵隐寺财神殿和财神庙,香火鼎盛,北高峰也常与“禅意”、“祈福”、“静心”等主题相关联,是寻求内心平静的所在。
- 城市的观景台:它提供了俯瞰整个杭州西湖和城市天际线的独特视角,是现代都市人逃离喧嚣、感受城市脉搏的“城市阳台”。
北高峰早已超越了其地理属性,成为一个融合了自然风光、历史记忆、人文情怀和现代情感的复合型文化符号,在中国诗歌的谱系中,留下了独特而深刻的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