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白居易诗歌千年后,为何仍能引发当代共鸣?

讽喻诗:心系苍生,针砭时弊

这是白居易诗歌中最具社会价值和批判精神的部分,也是他“新乐府运动”的旗帜,他自称这类诗是“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目的是揭露社会黑暗,引起统治者的重视。

白居易诗歌千年后,为何仍能引发当代共鸣?-图1

主要特点:

  • 主题鲜明: 每首诗都有一个明确的批判对象,如宫市、赋税、战争、权贵奢靡等。
  • 语言直白: 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不识字的老妇也能听懂。
  • 结构清晰: 常常在诗前加上小序,说明创作缘由和主旨。
  • 对比强烈: 通过将权贵的奢华与百姓的苦难进行对比,产生巨大的艺术冲击力。

代表作品与内容分析:

  1. 《卖炭翁》

    • 描绘了一个终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的老翁,忍受着严寒将炭送到长安城,却被“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中太监)用“半匹红绡一丈绫”的虚假价值强行抢走。
    • 批判: 揭露了唐代“宫市”制度的残酷与虚伪,反映了底层人民在强权面前的无助与悲苦。“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将老翁的矛盾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
  2. 《观刈麦》

    • 诗人目睹了农妇在烈日下割麦的辛苦场景,并听到一个因赋税繁重而不得不卖掉孩子的农妇的哭诉。
    • 批判: 深刻反映了“赋税之毒”给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诗中“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表达了诗人作为官员的深刻自责与同情。
  3. 《杜陵叟》

    • 讲述了杜陵一位老农人,在旱灾、蝗灾后,官吏们为了“考课”(政绩)而隐瞒灾情,催逼租税,导致农民被迫卖田地、卖青苗(未成熟的庄稼),生活陷入绝境。
    • 批判: 尖锐地批判了地方官吏的冷酷无情和欺上瞒下,揭示了“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
  4. 《新乐府》五十首(节选)

    • 《上阳白发人》:控诉封建帝王将大量良家女子幽禁在深宫,让她们在孤独和绝望中青春逝去。
    • 《缚戎人》:通过一个被唐军误抓的边境百姓的遭遇,揭露了战争的残酷和是非不分的混乱局面。

感伤诗:个人情怀,人生感慨

这类诗主要抒发诗人个人生活中的悲欢离合、仕途起伏和人生感悟,情感真挚,艺术成就极高。

代表作品:

  1. 《长恨歌》

    • 这是白居易最负盛名的长篇叙事诗,它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从“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恩爱,到“六军不发无奈何”的悲剧,再到“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千古遗恨。
    • 内涵: 既有对爱情的歌颂与同情,也包含了对帝王沉迷美色、荒废国事的讽刺,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深刻感慨,它将爱情悲剧与政治历史完美融合,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2. 《琵琶行》

    • 诗人在被贬江州的某个夜晚,偶然听到一位沦落天涯的琵琶女的演奏,她的身世和悲凉的音乐触动了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慨叹。
    • 内涵: 这是一曲将音乐、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的杰作,诗人将自己的政治失意与琵琶女的飘零身世相互映照,抒发了对自身遭遇的悲愤和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闲适诗:恬淡自适,乐天知命

这类诗多作于诗人中晚年,尤其是辞官隐居洛阳之后,内容多描写自然风光、日常生活、闲情逸致,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闲适心态。

主要特点:

  • 风格冲淡平和: 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
  • 内容贴近生活: 写饮酒、品茶、赏花、交友、游山玩水等。
  • 体现哲学思想: 融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和佛家的空寂。

代表作品:

  1. 《钱塘湖春行》

    • 描绘了早春时节西湖(钱塘湖)的明媚风光。“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意境: 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勃勃生机,语言明快,画面感极强。
  2. 《问刘十九》

    •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 意境: 用极其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个温暖、惬意的冬日邀饮场景,充满了生活情趣和真挚的友情。
  3. 《大林寺桃花》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 哲理: 通过描绘山中的桃花比人间开得晚的现象,揭示出自然界的规律,并从中获得了一种豁然开朗的人生感悟。

杂律诗:格律精工,题材广泛

这部分诗数量最多,题材也最庞杂,包括格律诗(五言、七言律诗、绝句)、应酬诗、咏物诗、怀古诗等,艺术上讲究对仗、声律和炼字,技巧纯熟。

代表作品:

  1. 《赋得古原草送别》

    •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点评: 这是白居易少年时期的成名作,以野草的顽强生命力比喻送别友人的深厚情谊和不屈精神,气势磅礴,意境深远。
  2. 《暮江吟》

    •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 点评: 一首写景的七言绝句,用词精妙,色彩对比鲜明,描绘了黄昏时分江边宁静而秀美的景色,堪称写景诗的典范。

白居易的诗歌内容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社会画卷和人生图谱:

  • 从题材上看,他上至宫廷,下至民间,既有对国家大事的宏大叙事,也有对个人情感的细腻描摹,更有对日常生活的闲适观察,做到了“有脚阳春”(像温暖的春天一样走到哪里都能带来关怀)。
  • 从精神上看,他始终怀揣着儒家“兼济天下”的情怀,通过讽喻诗实现其政治理想;又在现实中遭遇挫折后,转向“独善其身”的闲适生活,从中寻求内心的安宁。
  • 从艺术上看,他追求“老妪能解”的通俗化风格,同时又不失诗歌的艺术性和高雅性,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可以说,白居易不仅是伟大的诗人,更是一位深刻的社会观察者和人文关怀者,他的诗歌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