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与寻声:现代诗歌教学的困境与路径探索
** 现代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深邃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语文教育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实际教学中,现代诗歌常常面临着被边缘化、教学过程模式化、学生兴趣缺失等多重困境,本文旨在分析现代诗歌教学的价值与当前面临的挑战,并从教师、文本、学生三个维度出发,探索“以情入境、以读为本、以创为翼”的教学路径,以期打破诗歌教学的僵局,引导学生真正走进诗歌的殿堂,感受其艺术魅力,提升审美素养与人文情怀。

现代诗歌;诗歌教学;教学困境;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是语言的精华,是心灵的歌唱,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诗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审美情趣,进入现代,白话新诗打破了旧格律的束缚,以更自由、更多元的姿态,成为映照时代精神、表达个体情感的重要载体,在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下,现代诗歌的教学却常常陷入尴尬的境地,教师或将其肢解为字词、修辞、主旨的“考点”,或因其“晦涩难懂”而浅尝辄止;学生则因缺乏有效的引导,对诗歌产生隔阂与畏惧,难以体会其内在的美感与力量,如何破解现代诗歌教学的困境,探寻一条有效的教学路径,成为当前语文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现代诗歌教学的价值重估
在探讨困境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明确现代诗歌教学的核心价值,它绝非仅仅是应付考试的“敲门砖”,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一环。
-
语言艺术的淬炼场: 现代诗人以高度凝练、富有张力和想象力的语言进行创作,每一个词的选用、每一个意象的构建,都经过精心的锤炼,引导学生品读诗歌,就是让他们在最精粹的语言中学习如何精准、生动、富有创意地表达,从而提升语感和语言运用能力。
-
情感世界的共鸣器: 诗歌是诗人情感的浓缩,无论是徐志摩的浪漫、戴望舒的忧郁,还是北岛的深沉、海子的纯粹,诗歌都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往不同情感世界的窗口,通过对诗歌的解读与感悟,学生可以学会共情,理解人性的复杂与美好,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
思维能力的训练场: 诗歌思维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体,诗人通过联想、象征、隐喻等手法,将具象的事物与抽象的思想联系起来,解读诗歌,需要学生调动联想、分析、综合、批判等多种思维能力,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
审美素养的孵化器: 美是诗歌的灵魂,现代诗歌在形式、节奏、韵律、意境上都追求独特的审美效果,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能够培养他们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现代诗歌教学的现实困境
尽管现代诗歌教学价值巨大,但在实践中却步履维艰,主要面临以下三大困境:
-
教师的“程式化”解读: 许多教师自身对现代诗歌的理解不够深入,习惯于采用“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艺术特色”的“五步教学法”,这种模式将一首鲜活的诗歌“解剖”得支离破碎,只剩下干巴巴的知识点,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感悟,诗歌的灵性与美感在程式化的分析中荡然无存。
-
学生的“隔膜感”与“畏难情绪”: 现代诗歌语言跳跃性强,意象陌生化程度高,缺乏古典诗歌的固定范式,学生往往因为读不懂而产生挫败感,将其视为“天书”,从心理上就设置了阅读的障碍,他们习惯于寻求唯一的标准答案,而诗歌的“多义性”和“开放性”恰恰让他们无所适从。
-
评价体系的“功利化”导向: 在以分数为指挥棒的评价体系下,诗歌教学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诗歌鉴赏题在考试中所占分值有限,且答题有套路可循,这使得学校和教师更倾向于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性价比”更高的文言文或现代文阅读训练上,诗歌教学自然被边缘化。
破茧之路:现代诗歌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索
面对困境,现代诗歌教学亟需一场“破茧”式的变革,教师应转变角色,从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学生诗歌之旅的“引路人”,通过以下策略,带领学生“寻声”,感受诗歌的魅力。
(一) 教师层面:从“解诗者”到“引路人”——以情入境,搭建桥梁
-
提升自身素养,成为“知音”: 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热爱诗歌、懂诗歌的人,只有教师自己被诗歌打动,才能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教师应广泛阅读,深入钻研,不仅要了解诗歌的文本,更要理解其背后的时代脉搏和诗人的人格魅力,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旁征博引。
-
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教学不应始于文本,而应始于“情”,在讲授戴望舒的《雨巷》时,可以先播放一段悠扬的江南丝竹,展示一幅烟雨朦胧的江南水墨画,或播放一段淅淅沥沥的雨声音频,将学生迅速带入那个特定的情境中,当学生的情感与诗歌的基调产生共鸣时,对文本的理解便会水到渠成。
-
搭建“脚手架”,降低阅读难度: 对于难度较大的诗歌,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脚手架”,在解读北岛的《回答》时,可以先介绍“朦胧诗”的背景和特点,解释“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等关键句的象征意义,但切忌将所有答案都和盘托出,而是要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发现。
(二) 文本层面:从“肢解”到“品读”——以读为本,回归本真
-
强调“诵读”的优先地位: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诗歌尤其适用,诵读是走进诗歌最直接的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初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再读,读出重音,体会情感;品读,融入角色,读出神韵,通过范读、齐读、个人读、配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声音的高低、快慢、轻重中,直观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起伏。
-
聚焦“意象”与“语言”的品味: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核心意象,如海子诗中的“麦地”、“太阳”,顾城诗中的“黑夜”、“眼睛”,探讨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色彩,要引导学生“炼字”,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比如一个动词的选用如何让画面活起来,一个形容词的搭配如何让情感更浓烈。
-
鼓励“个性化”与“多义性”解读: 诗歌的魅力在于其不确定性,教师应鼓励学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尊重他们独特的阅读感受,课堂上,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诗歌的理解,甚至进行辩论,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启发,而非裁判,当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时,诗歌的生命力才能真正被激活。
(三) 学生层面: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以创为翼,放飞想象
-
从“读”到“写”的迁移: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创造,在充分品读一首诗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续写或改写,学习了《雨巷》,可以让学生模仿其意境和节奏,写一首《秋巷》或《雪巷》;学习了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可以让学生探讨“从明天起,我该做什么”,进行个性化的续写,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诗歌形式和情感的理解,更能激发他们的创作潜能。
-
开展跨媒介的诗歌活动: 将诗歌与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形式结合,可以极大地拓展诗歌的表现力,可以为一首诗谱曲,举办班级诗歌朗诵会,为诗歌配插画,甚至将诗歌改编成微型话剧,这些活动形式新颖,趣味性强,能让不同特长的学生都找到参与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
建立“诗歌共同体”: 在班级或学校层面,成立诗歌兴趣小组、文学社,创办诗歌墙刊或电子诗刊,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当诗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共同爱好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自然会大大提高。
现代诗歌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