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的诗歌意境通常围绕着秋意渐浓、露水清冷、思念悠远、景物萧疏等主题展开,诗人们常常借由露水、秋虫、明月、大雁等意象,抒发时光流逝、羁旅思乡、人生易老等感慨。

以下为您精选几首关于白露的经典诗歌,并附上赏析,希望能带您领略那份独特的秋日韵味。
最富盛名的白露诗:《月夜忆舍弟》
是“月夜”,但“露从今夜白”一句精准地捕捉了白露节气的特征,成为千古绝唱。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
- 首联:“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开篇即点明了战乱背景和萧瑟的秋景,边防的战鼓声阻断了行人的脚步,秋天的原野上只传来一声孤雁的哀鸣,渲染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
- 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今天恰逢白露节气,天气转凉,白露为霜;诗人抬头望月,觉得故乡的月亮比这里更明亮,这一句不仅点明了节气,更将眼前的景物与内心的思念紧密相连,由“白露”这个客观的节气,引出了“月是故乡明”这一强烈的主观感受,情景交融,含蓄深沉。
- 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由望月转入对弟弟们的直接思念,战乱使得兄弟们天各一方,连家乡都已残破,无法互通音信,更不知彼此的死活,思念之情在此刻达到了顶点。
- 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想要寄信问候,但常常无法送达,更何况这场战争还远没有结束,结尾将个人的不幸与时代的苦难联系起来,深化了诗歌的悲剧色彩。
白露与诗: “露从今夜白”一句,将白露这个节气的特征与诗人的思乡之情完美结合,白露的“白”,既是露水的颜色,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心境的凄凉,为全诗奠定了沉郁悲怆的基调。
意境空灵的白露诗:《南湖晚秋》
这首诗是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时所作,诗中白露的意象充满了萧瑟与无奈。
《南湖晚秋》 (唐)白居易
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 旦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 手攀青枫树,足蹋黄芦草。 惨澹老容颜,冷落秋怀抱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凄清的南湖晚秋图。
- 前四句:“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旦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 直接点明时节是八月白露之后,白露降临,湖水开始变得衰老(意指失去夏日的活力),秋风从早到晚不停地吹袭,让原本的荷花也纷纷凋零、倾斜,这里的“老”字用得极妙,将水拟人化,写出了秋日湖水的衰败景象。
- 后四句:“手攀青枫树,足蹋黄芦草,惨澹老容颜,冷落秋怀抱。” 诗人漫步于湖边,手扶着青色的枫树,脚踏着枯黄的芦草,眼前的萧瑟秋景,让他联想到自己衰老的容颜和被冷落的内心世界,景与情相互映衬,表达了诗人被贬谪后的孤独与苦闷。
白露与诗: 白露在这里是秋日衰败的信号。“八月白露降”直接引出了“水方老”、“衰荷倒”等一系列衰败的意象,成为诗人抒发内心“冷落秋怀抱”的催化剂。
清新恬淡的白露诗:《白露》
这首宋代诗人的作品,从另一个角度描绘了白露,充满了田园生活的气息和哲理的思考。
《白露》 (宋)徐铉
悲秋将岁晚,繁露已成霜。 遍渚芦先白,沾篱菊自黄。 应驱雁奴去,从教鸭阵凉。 兹辰采三秀,何处濯尘裳。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白露时节的物候变化和诗人的闲适心境。
- 前四句:“悲秋将岁晚,繁露已成霜,遍渚芦先白,沾篱菊自黄。” 诗人感叹秋天将尽,繁重的露水已经凝结成霜,水边的芦苇已经变白,篱笆旁的菊花也正黄得灿烂,这里用“芦白”、“菊黄”两个典型的秋日意象,勾勒出一幅色彩分明、清朗的秋景图。
- 后四句:“应驱雁奴去,从教鸭阵凉,兹辰采三秀,何处濯尘裳。” 大雁即将南飞,鸭子也开始感到凉意,在这样的好日子里,应该去采摘山中的灵芝(三秀,指仙草,泛指山珍),去哪里洗涤沾满尘埃的衣裳呢?后两句充满了道家出世、回归自然的情怀,表达了诗人希望摆脱尘世烦恼、寄情山水的愿望。
白露与诗: 诗中“繁露已成霜”直接写出了白露后气温骤降的特点,而“芦白”、“菊黄”则展现了白露时节大自然最美的色彩,与杜甫诗中的凄凉不同,这里更多了一份恬淡与悠然。
节令组诗中的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古代的“七十二候”将每个节气分为三候,用物候现象来描述节气的特点,其中关于白露的三候,本身就是一首充满画面感的微型诗。
白露三候:
-
一候,鸿雁来。
- 解说: 白露节气第一天起,大雁开始从北方飞向温暖的南方,古人认为“鸿雁来”是天气转凉的明确信号,也常常引发游子的思乡之情。
-
二候,元鸟归。
- 解说: “元鸟”即燕子,燕子也开始飞回南方准备过冬,与“鸿雁来”相对应,共同描绘了秋日里百鸟南飞的壮观景象,也象征着季节的更替和生命的循环。
-
三候,群鸟养羞。
- 解说: “羞”通“馐”,指美食,鸟类开始储备过冬的食物,为即将到来的寒冷天气做准备,这一候充满了生命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
【白露与诗】 这三候虽然没有直接写“露”,但通过“鸿雁”、“元鸟”、“群鸟”的活动,生动地描绘了白露时节的自然景象,它是一首无声的诗,一首关于迁徙、储备与生存的宏大叙事诗,为文人墨客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灵感。
白露的诗歌,无论是杜甫式的沉郁悲怆,还是白居易式的萧瑟无奈,亦或是徐铉式的恬淡闲适,都离不开“秋”与“露”这两个核心意象,它像一个信使,带来了夏日的终结,也带来了秋的凉意与诗意,在这些诗句中,我们不仅能看到节气变换的自然之美,更能触摸到诗人内心深处那份对时光、对故乡、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