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歌点亮心灵之光》—— 诗歌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主题
本教学方案的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从“怕”诗、“读不懂”诗,到“爱”诗、“会”诗,我们不追求逐字逐句的精准翻译,而是聚焦于感受诗歌的意象、情感与韵律之美,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对象
本方案适用于初中至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于小学生,可简化为童谣、儿歌的朗诵与仿写;对于大学生,可增加诗歌理论、流派比较等深度内容。
教学目标
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如下目标:
-
知识与能力:
- 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如凝练性、跳跃性、意象性、音乐性)。
- 掌握至少两种初步的诗歌鉴赏方法(如意象分析法、情感体验法)。
-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尝试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初读感知—再读品析—三读共情—拓展创造”的流程,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 运用多媒体、小组讨论、情境创设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和艺术美感,培养对诗歌的兴趣。
-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建立与文本、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 理解诗歌是表达个人情感、观察世界、思考人生的独特方式,提升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引导学生抓住诗歌的核心意象,并理解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和承载的情感。
- 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
教学难点:
- 帮助学生跨越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和“陌生化”障碍,理解其深层含义。
- 鼓励学生跳出“标准答案”的思维定式,大胆、个性化地解读诗歌。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
- 课件: 包含诗歌原文、作者简介、背景资料、相关图片/音乐/视频。
- 选材: 精心选择一首或一组主题鲜明、语言优美、易于引发共鸣的诗歌。示例: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现代诗)或王维的《山居秋暝》(古体诗)。
- 工具: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配乐)、白板/黑板、彩色粉笔/马克笔。
-
学生准备:
- 预习诗歌,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初步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 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 (45分钟)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约5分钟)
- 目标: 创设氛围,引出主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 活动:
- 音乐/图片导入: 播放一段舒缓的纯音乐(如班得瑞的《清晨》)或展示一幅意境优美的图片(如宁静的秋日山林、辽阔的大海),提问:“同学们,听到这段音乐/看到这幅画面,你脑海中会浮现出哪些词语或感受?”
- 引出诗歌: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引导:“这些美好的感受和画面,如果用最凝练、最富有想象力的语言来表达,那就是诗歌,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世界,感受它独特的魅力。”
第二环节:初读感知,疏通文意 (约8分钟)
- 目标: 整体把握诗歌内容,解决基本障碍。
- 活动:
- 自由朗读: 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 指名朗读: 邀请2-3位学生进行朗读,教师进行初步的点评和指导(如字音、停顿)。
- 背景速览: 教师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来龙去脉”,但不做过多、过深的解读,以免限制学生思维。(介绍海子其人,他诗歌中的“远方”与“梦想”)。
第三环节:再读品析,探究意象 (约15分钟)
- 目标: 教学重难点突破,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言,分析意象。
- 活动:
- 问题驱动: 教师抛出核心问题:“这首诗中,哪些词语或句子最打动你?它们描绘了哪些画面?”
- 小组合作: 学生以4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并将关键词句和初步感受记录在纸上。
- 意象聚焦 (教师引导):
- 关键词提炼: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教师在白板上写下学生提到的核心词语(如:“大海”、“春暖花开”、“马”、“房子”、“粮食”)。
- 意象解读: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要选择‘大海’和‘春暖花开’?它们仅仅是自然景物吗?它们象征着什么?”
- 意象组合: 进一步提问:“‘喂马、劈柴’和‘关心粮食、蔬菜’这两种生活,和‘周游世界’、‘面朝大海’的生活,有什么不同?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
- 教师点拨: 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温暖、明亮、充满希望与爱的理想世界,这是诗歌的“骨架”和“血肉”。
第四环节:三读共情,品味情感 (约7分钟)
- 目标: 体会诗人情感,实现与文本的共鸣。
- 活动:
- 情感体验: 教师提问:“读完这首诗,你感受到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是纯粹的快乐,还是夹杂着其他复杂的情感?)” 引导学生发现“我只愿”背后的那份执着与孤独,理解诗歌表面欢快下的深层忧郁。
- 配乐朗读: 播放与诗歌情感基调相符的音乐,教师进行范读,然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要求学生带着对意象和情感的理解,读出节奏、重音和情感。
- 分享感受: 邀请学生分享朗读后的感受,或用一个词总结这首诗带给自己的整体印象。
第五环节:拓展创造,点亮心灵 (约7分钟)
- 目标: 从鉴赏走向创造,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内化。
- 活动:
- 创意仿写: 提供一个简单的句式,让学生模仿创作。
- “从明天起,做一个__的人,__,__。”
- “我愿__,我愿__,只愿__。”
- 成果展示: 邀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诗句”,给予鼓励和肯定,强调“写得好不好”不重要,“有没有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最重要。
-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诗歌,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片大海和那片春暖花开,希望同学们能爱上诗歌,用它来记录生活,点亮心灵。”
- 创意仿写: 提供一个简单的句式,让学生模仿创作。
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是教学内容的“微缩景观”,应简洁、美观、有逻辑。
| 主题:让诗歌点亮心灵之光 |
|---|
|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 作者:海子 |
| 意象 |
| 大海 |
| 春暖花开 |
| 喂马、劈柴 |
| (画一颗心) |
| 方法:抓意象、品情感、有感情地读 |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打破传统诗歌教学的枯燥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在实际教学中,需注意:
- 时间把控: 各环节时间需灵活调整,确保学生有充足的讨论和思考时间。
- 评价方式: 多采用鼓励性、发展性评价,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避免用“标准答案”去评判。
- **分层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