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虚”与“实”?
我们要明白“虚”和“实”具体指什么,它们不是简单的“真实”与“虚假”,而是诗歌意象的两种基本存在状态。

“实” (The Real / The Concrete)
“实”指的是诗歌中客观存在、可以感知、具体描绘的事物和景象,它是诗歌的“骨架”和“血肉”,是读者可以直接触摸到的部分。
- 具体的人、事、物、景。
- 特点:有形、有声、有色,是直接的描绘。
- 例子:
-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里的“明月”、“清泉”、“松”、“石”都是具体的景物,看得见,摸得着,是“实”写。
-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破”、“城春”是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季节景象,是“实”写。
-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虚” (The Unreal / The Abstract)
“虚”指的是诗歌中主观想象、回忆、情感、梦境、哲理等抽象的、无法直接感知的内容,它是诗歌的“灵魂”和“神韵”,是读者需要用心体会的部分。
- 情感、思想、回忆、想象、梦境、神仙鬼怪等。
- 特点:无形、无声、无色,是间接的抒发。
- 例子:
- 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诗人邀请月亮共饮,想象出了自己的影子,三个人一起喝酒,这种“邀”和“成三人”就是诗人的想象和主观感受,是“虚”写。
-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诗人想象中明天酒醒后的场景,是尚未发生的未来,是“虚”写。
-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诗人用“一江春水”来比喻它,将虚的“愁”化为实的“水”,这是“虚”与“实”的完美结合。
- 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
“虚实结合”不是简单的“实”与“虚”的相加,而是让它们相互生发、相互映衬,从而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
丰富意境,拓展空间
- 单纯的“实”会显得呆板、像一幅写生画;单纯的“虚”则会显得空洞、虚无,虚实结合,能让诗歌的意境更加开阔深远。
- 例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实:前九个名词,描绘了一幅萧瑟、具体的秋日黄昏图景(枯藤、老树、昏鸦……)。
- 虚: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点出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和孤寂之感。
- 效果:前面的“实”景为后面的“虚”情提供了完美的载体,让无形的“断肠”之情变得具体可感,整个意境由眼前的景物延伸到了遥远的天涯和游子的内心世界,空间感、情感深度都大大增强。
-
深化情感,引发共鸣
- 诗人常常通过写“实”来引出“虚”,将内心深处的情感寄托于具体的景物之中,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也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 例子: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实写)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虚实结合)
- 实:广阔的群山、消失的鸟迹、所有的小路、空无一人的景象,这些都是对雪后世界的客观描绘。
- 虚:那个在寒江中独钓的“蓑笠翁”,既是写实,更是诗人精神世界的投射,他象征着在政治上被贬谪后,依然孤高不屈、遗世独立的品格。
- 效果:诗中没有一个字直接说“我孤独”、“我高洁”,但通过这个虚实结合的“渔翁”形象,诗人的情感和志向得到了最深刻、最含蓄的表达。
-
避免直白,含蓄蕴藉
- 中国古典美学讲究“含蓄”,不把话说满,通过虚实结合,诗人可以避免情感的直白抒发,让读者在品味“实”景的同时,去探寻背后的“虚”意,从而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
- 例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实写送别场景)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虚写内心表白)
- 实:秋雨、江水、清晨、楚山,都是送别时的具体环境。
- 虚:后两句是诗人对友人的嘱托,更是对自己内心品格的表白。“冰心在玉壶”是一个比喻,象征着诗人高洁、清廉、无瑕的品格。
- 效果:诗人没有说“我品格高尚”,而是用了一个晶莹剔透的“玉壶冰心”的虚景来象征,既委婉又深刻,韵味十足。
常见的虚实结合手法
诗人是如何实现虚实结合的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
以景衬情(景为实,情为虚)
-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用具体的景物(实)来烘托、暗示抽象的情感(虚)。
- 例子: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实写战乱后的长安城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虚写内心的悲伤)
- 看到繁花盛开,诗人却觉得它在流泪;听到鸟儿鸣叫,诗人却觉得它内心惊惧,这是将自己的“感时”、“恨别”之情(虚)投射到了花鸟(实)之上,情景交融。
-
虚实相生(由实入虚,由虚生实)
- 诗歌的意象在“实”与“虚”之间自由转换,相互生发。
- 例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节选)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虚:传说中的仙境)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实:真实的山名) ...(梦中游历仙境,极尽想象之能事,全是“虚”)...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从梦中“虚”境回到现实“实”境)
- 全诗在现实(实)与梦境(虚)之间穿梭,构成了一个完整而瑰丽的艺术世界。
-
化虚为实(以实写虚)
- 将抽象的、难以言说的情感或哲理(虚),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实)来表现。
- 例子:李煜《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愁”是虚的,看不见摸不着,诗人用“一江春水”这个浩荡不息、具体可感的形象(实)来比喻它,化虚为实,将无形的愁绪写得有形、有声、有势,成为千古名句。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它像一位高明的导演,在舞台上搭建起具体的布景(实),同时又引导观众的目光和思绪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虚)。
- “实”是根基,它提供了诗歌的依托,让情感有处安放。
- “虚”是升华,它赋予了诗歌灵魂,让意境得以无限延伸。
优秀的诗歌,总是在“实”与“虚”之间找到最精妙的平衡点,做到“虚由实生,实为虚用”,从而创造出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下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