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高考诗歌赏析拿高分?3大技巧速学!

赏析高中诗歌,是很多同学的“痛点”,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角度,它也可以变得非常有趣和有成就感,这不仅仅是“翻译”诗句,更是与诗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高考诗歌赏析拿高分?3大技巧速学!-图1

下面我为你梳理一个“四步赏析法”,并辅以具体例子,希望能帮你打开思路。


核心思想:诗歌赏析 = “形” + “神” + “情” + “史”

就是要搞清楚:

  • 形(怎么写?):诗歌的语言形式、技巧、结构。
  • 神(写什么?):诗歌的意象、意境、主旨。
  • 情(为什么写?):诗人的情感、态度、思想。
  • 史(在什么背景下写?):诗歌的时代背景、诗人的人生际遇。

第一步:初读感知,把握“形”之骨架(语言与技巧)

这是赏析的基础,拿到一首诗,不要急着去“深挖”,先通读几遍,感受它的节奏和韵律,并识别出最明显的写作技巧。

炼字(关键词的品味) 诗人往往在“炼字”上下足功夫,一个字就能点亮全诗,你要思考:

  • 这个字用得好在哪里?(是动词、形容词、副词还是数词?)
  • 它有什么表达效果?(生动、形象、精准、富有动感?)
  • 能不能换成别的字?为什么不行?(对比之下,原字的妙处更凸显)

例子: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 分析:“绿”字是一个动词,用得极妙,它不仅写出了春天到来后江南的“绿色”,更把春风的动态、生机勃勃的景象都表现了出来,如果换成“到”、“过”、“满”,就只是简单地交代事实,失去了这种动态的美感和生命力。

修辞(语言的“化妆术”)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用典等。

  • 分析:诗中用了什么修辞?它把什么比作什么?或者赋予了什么人的特性?
  • 效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形象更生动、让情感更强烈、让道理更深刻?)

例子: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分析:这里运用了夸张比喻
  • 效果:用“三千尺”夸张地写出了瀑布的高度,再用“银河落九天”这个比喻,将瀑布的雄伟壮丽想象成天上的银河倾泻而下,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气势和浪漫色彩。

表达方式(叙事、抒情、议论、描写)

  • 分析:这首诗主要是以什么方式在写?是诗人自己在讲故事(叙事),是直接抒发感情(抒情),还是阐述道理(议论),或是描绘景象(描写)?
  • 技巧:注意区分直接抒情(如“我爱你,中国!”)和间接抒情(如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悲伤,即“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

例子: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分析:这是典型的寓情于景(间接抒情),诗人看到盛开的花本应喜悦,却悲伤得落泪;听到悦耳的鸟鸣本应高兴,却心惊胆战,花鸟本是乐景,但诗人却写出了哀情,将内心的国破家亡、忧思沉重的情感融入到景物描写中,使情感表达得更含蓄、更深刻。

第二步:再读品析,构建“神”之血肉(意象与意境)

这是赏析的核心,要透过文字的“形”,去感受诗歌营造出的“世界”。

意象(诗歌的“零件”)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月亮”不只是一个天体,它可以代表“思乡”、“团圆”、“孤独”。

  • 分析: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如:柳、月、酒、雁、笛、梧桐、芭蕉等)
  • 联想:这些意象通常在古诗中代表什么含义?(柳 = 留别/思念,月 = 思乡/团圆,酒 = 欢乐/愁苦)
  • 组合: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什么样的画面?

例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分析:这首诗由一连串的意象构成:枯藤、老树、昏鸦(萧瑟)、小桥、流水、人家(温暖)、古道、西风、瘦马(苍凉),这些意象叠加在一起,共同营造了一种悲凉、凄清的氛围,为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的情感爆发做了完美的铺垫。

意境(诗歌的“整体画面”) 意境是诗人主观情感(情)与客观物象(景)相互融合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境界,它是一种能让你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氛围。

  • 分析:这首诗给你最整体的感受是什么?是雄浑壮阔?是恬淡优美?是孤寂凄清?是慷慨悲壮?
  • 用几个词来概括意境,如:雄浑壮阔、空灵悠远、恬静优美、孤寂冷清、缠绵婉约等。

例子: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分析:诗中的意象是“明月”、“松间”、“清泉”、“石”,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宁静、澄澈、优美的月夜山景,没有喧嚣,只有自然的声音和光影,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内心的平和。

第三步:深读探究,挖掘“情”之灵魂(情感与主旨)

这是赏析的升华,要理解诗人为什么写这首诗,他想表达什么。

情感(诗人的“心跳”)

  • 分析:诗人的情感基调是什么?是喜悦、悲伤、愤怒、思念、爱国,还是人生感悟?
  • 线索:从哪些诗句中可以读出这种情感?(通常是直接抒情的句子,或是那些带有感情色彩的意象)

例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分析:这首词的情感是复杂而变化的,上阕有对宇宙的哲学追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有对人生的豁达(“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下阕由思念弟弟(“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伤感,最终升华为对普天下所有人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情感由个人愁绪走向了宇宙关怀,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主旨(诗歌的“中心思想”) 主旨是诗歌最核心的意义,是诗人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或揭示的现象。

  • 分析: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是赞美某种品格?是批判某种社会现象?是抒发某种人生感慨?还是记录某个历史事件?
  • 方法:结合情感和意境,进行概括,通常可以用“这首诗通过……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表达了……的主旨”这样的句式。

例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分析:这首诗前半部分写自己茅屋被秋风吹破的悲惨遭遇(描写),抒发了自身的困苦(情感),但结尾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笔锋一转,从个人的不幸想到了天下所有受苦的人(升华),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主旨)。

第四步:知人论世,连接“史”之背景(时代与诗人)

这是让赏析变得深刻的关键,任何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不了解背景,就无法真正理解诗人。

了解诗人(知人)

  • 分析:这位诗人是谁?他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他的人生经历了什么?(如:李白的豪放不羁与怀才不遇,杜甫的忧国忧民与颠沛流离,李清照的前后期生活巨变导致词风变化)
  • 联系:诗人的生平经历如何影响了这首诗的创作?

例子: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 分析:如果我们不知道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北宋灭亡)、家亡(丈夫去世)、夫亡(珍藏文物散失)等一系列打击,就很难理解她词中那种“寻寻觅觅,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