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 和 自由诗。

格律诗
格律诗是指在字数、句数、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和固定格式的诗歌,它追求音韵的和谐、结构的严谨和形式的对称美。
中国古典格律诗
这是中国诗歌史上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格律诗形式。
a. 古体诗
- 特点:格律相对宽松,是近体诗形成之前的诗体,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 分类:
- 四言诗:每句四个字,如《诗经》中的大部分作品。
- 五言古诗:每句五个字,如汉乐府诗、曹操的《观沧海》。
- 七言古诗:每句七个字,如白居易的《长恨歌》。
- 杂言诗:句式长短不一,灵活自由,如李白的《蜀道难》。
- 核心:虽然也讲押韵,但对平仄、对仗没有近体诗那样严格的要求。
b. 近体诗
- 特点:唐代成熟并达到顶峰,格律极为严格,是格律诗的典范。
- 分类:
- 绝句:共四句,每句五言或七言。
- 五言绝句: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七言绝句: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律诗:共八句,每句五言或七言。
- 五言律诗:如杜甫的《春望》。
- 七言律诗: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 绝句:共四句,每句五言或七言。
- 核心规则:
- 字数句数固定:绝句四句,律诗八句。
- 讲究平仄:汉字读音分平(阴平、阳平)和仄(上、去、入)声,诗句的平仄交替有固定规则,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 要求对仗:律诗的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必须对仗,即词性、结构、意义相对。
- 严格押韵:通常押平声韵,且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c. 词
- 特点:萌芽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是“诗余”,可以配乐歌唱,它又称“长短句”,句子长短不一,形式比诗更灵活。
- 核心规则:
- 有词牌:每首词都有一个词牌名(如《念奴娇》、《水调歌头》),规定了词的格式、句数、字数、平仄和押韵方式。
- 分片/阕:词大多分为上下两片(或称上下阕),以表示音乐上的上下段。
- 依谱填词:创作时需严格按照所选词牌的格律进行填写。
d. 曲
- 特点:兴盛于元代,是“词余”,也可以配乐演唱,语言更加通俗活泼,格律比词更自由。
- 核心规则:
- 有曲牌:如《天净沙》、《山坡羊》。
- 可加衬字:在曲句中可以增加一些不拘平仄、不押韵的辅助性词语,使语言更口语化、更具表现力。
自由诗
自由诗是近代以来从西方传入的一种诗歌形式,它不拘泥于固定的格律、字数、行数和韵脚,形式相对自由,更注重内在情感的抒发和意象的营造。
中国现代自由诗
- 特点:五四运动后开始盛行,是相对于古典格律诗而言的。
- 核心:
- 形式自由:没有固定的格律限制,诗节和诗行的长短由诗人根据内容和情感的需要来决定。
- 注重内在节奏:虽然没有外在的平仄韵律,但通过词语的重复、排比、意象的转换等手法,形成内在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 语言现代化:采用现代白话文进行创作,语言更贴近生活。
- 代表诗人: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艾青、北岛等。
西方自由诗
- 特点:19世纪中后期在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中达到成熟,打破了西方传统诗歌的格律束缚。
- 核心:
- 不押韵,无固定音步:抛弃了传统的韵脚和音步规则。
- 跨行:句子可以根据意义和节奏的需要跨行排列。
- 散文诗般的结构:形式更接近散文,但保留了诗的凝练和意象。
总结表格
为了更清晰地对比,这里有一个简单的总结表格:
| 类别 | 主要形式 | 核心特点 | 代表/例子 |
|---|---|---|---|
| 格律诗 | 古体诗 | 格律相对宽松,句式灵活(四言、五言、七言、杂言) | 《诗经》、汉乐府、曹操《观沧海》 |
| 近体诗 | 格律严格,讲究平仄、对仗、押韵 | 绝句(四句):王之涣《登鹳雀楼》 律诗(八句):杜甫《春望》 |
|
| 词 | 句子长短不一(长短句),按词牌填写,可配乐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声声慢》 | |
| 曲 | 比词更自由,可加衬字,语言通俗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
| 自由诗 | 现代自由诗 | 不拘格律,形式自由,注重内在节奏和现代语言 | 徐志摩《再别康桥》、艾青《我爱这土地》 |
| 西方自由诗 | 不押韵,无固定音步,跨行,结构自由 | 惠特曼《草叶集》、T.S.艾略特《荒原》 |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分类并非绝对,有些诗歌可能介于格律和自由之间,被称为“半格律诗”或“散文诗”,但掌握这种基本的分类框架,是理解和欣赏不同形式诗歌美感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