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廉政诗歌
古典诗歌是廉政文化的主要载体,尤其以咏史怀古诗和言志诗为多。

赞颂清廉品格
这类诗歌通过描绘清廉官员的形象或引用典故,来表达对高尚品德的敬仰。
《石灰吟》 -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解读】 这首诗是于谦的代表作,也是廉政诗歌中的千古绝唱,诗人以“石灰”自喻,通过石灰从开采到成形的整个过程,比喻自己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坚定意志,最后的“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即使粉身碎骨,也要坚守清白正直品格的崇高追求,这首诗已成为无数官员和士人的座右铭。
《墨梅》 - [元] 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流清气满乾坤。
【解读】 诗人画墨梅,不追求色彩的艳丽,而是看重其内在的“清气”,这“清气”正是清廉、正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象征,诗中“不要人夸好颜色”,表达了不慕虚荣、不求虚名的淡泊心态,只愿将高尚的品格和清正的风气传播到世间,这是一种内敛而强大的精神力量。
鞭挞腐败现象
这类诗歌往往锋芒毕露,用辛辣的讽刺揭露官场的黑暗和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
《咏史二首·其二》 - [唐]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 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 岂得真珠始为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 时来非死桂林花。 无人语到钧天去, 空有山头桂树花。
【解读】 这首诗的前四句是千古名句,点明了国家兴衰的根本原因:成功在于勤俭,失败在于奢侈,诗人用“琥珀枕”和“真珠车”这些奢靡之物来警示后人,告诫统治者不要沉迷于享乐,全诗从历史教训入手,对当权者的奢靡之风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题临安邸》 - [宋]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解读】 这首诗表面上描绘了杭州西湖的繁华景象,实则充满了讽刺,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统治者和达官贵人沉溺于歌舞升平的享乐生活,诗人用“暖风熏得游人醉”来讽刺他们被安逸的生活麻痹了意志,忘记了国仇家恨,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这首诗揭示了腐败享乐如何消磨人的意志,最终导致国家衰亡,是对腐败风气最沉痛的控诉。
勉励与自警
这类诗歌多为官员或士人表达自己的为官准则和自我要求。
《赠刘景文》 -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解读】 这首诗虽然是一首写景诗,但蕴含深刻的哲理,诗人用“荷尽”和“菊残”比喻人生的失意和困境,而“橙黄橘绿”则象征着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的生机和品格,对于为官者而言,这首诗是一种勉励:即使身处逆境或官场风波,也要像经霜的菊花和成熟的果实一样,保持坚韧的品格和内心的丰盈,不随波逐流,坚守自己的操守。
现代廉政诗歌
现代诗歌形式更为自由,语言更贴近生活,廉政主题也常与新时代的价值观相结合。
《廉洁颂》
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不是一幅挂在墙上的装饰。 它是心中的一杆秤, 称量着每一步的轻重; 它是手中的一盏灯, 照亮着前行的方向, 也警惕着脚下的陷阱。**
清廉, 是风雨中挺立的青松, 是污泥里绽放的莲花。 它不慕虚荣, 不贪小利, 用坦荡的胸怀, 接受阳光的检阅。**
让我们以清为美, 以廉为荣, 共同守护这片,** 风清气正的天空。
【解读】 这首现代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廉洁”这一抽象概念具象化,它用“秤”和“灯”来比喻廉洁的作用,用“青松”和“莲花”来比喻廉洁的品格,意象鲜明,易于理解,诗歌结尾发出呼吁,富有感召力,体现了新时代对廉政文化的共同追求。
廉政对联
对联是廉政文化中非常精炼和有力的形式,常被悬挂于衙门、办公室或作为家训。
经典对联:
- 上联: 清风两袖朝天去
- 下联: 乌纱帽小为人民
【解读】 这副对联对比鲜明。“清风两袖”是清廉官员的标配,象征着不贪不占;“朝天去”则体现了为国尽忠的坦荡胸怀,下联“乌纱帽小”指官职不高,但“为人民”则点明了权力来源于人民,必须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整副对联表达了官职再小,也要心系百姓、清正为官的崇高理念。
- 上联: 铁面无私丹心忠
- 下联: 执法如山正气凛
【解读】 这副对联适用于执法、司法等岗位,上联赞扬了刚正不阿、忠诚于党和国家的品格;下联则强调了在工作中要严格依法办事,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正义,它强调了原则性和纪律性。
廉政文化诗歌源远流长,从古典到现代,它始终是:
- 一面镜子:照见清廉与贪腐的分野。
- 一把尺子:衡量为官做人的道德标高。
- 一盏明灯:指引为政者坚守正道、砥砺前行。
- 一声警钟:时刻提醒世人警惕腐败的侵蚀。
这些诗歌不仅是文学瑰宝,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