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臧克家 - 《有的人》
这首诗是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1949年)时所作,是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歌颂鲁迅的诗歌之一,它通过鲜明的对比,深刻揭示了鲁迅精神的本质。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解读】 这首诗最核心的艺术手法是对比,全诗以“有的人”为题,通过两组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结局,将鲁迅的形象树立为后者的光辉典范。
- “活”与“死”的对比:开篇即点明主旨,肉体存在与否并非衡量生命价值的标准,精神是否长存才是关键,鲁迅虽死,但其精神永生。
- “骑人”与“俯身”的对比:讽刺了那些高高在上、作威作福的剥削者,赞美了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 “刻石”与“作野草”的对比:批判了追求个人虚名不朽的利己主义者,颂扬了鲁迅如野草般,甘于牺牲自己,为未来开辟道路的战斗精神。
- “损人”与“利人”的对比:将人生价值最终落脚在对人民的态度上,鲁迅是“为人民而活”的伟大典范,因此他会被人民永远铭记和“抬举得很高,很高”。
这首诗语言朴素有力,节奏铿锵,用最直白的语言道出了最深刻的真理,使其成为了一首跨越时代的颂歌。
现代·胡风 - 《时间开始了》
这是胡风为庆祝新中国成立而创作的大型交响乐式长诗,其中有一个核心篇章是直接写给鲁迅的,将其视为新中国的精神源头和引路人。
(节选自《时间开始了》之《欢乐颂》)
…… 我们底伟大的导师, 我们底伟大的朋友, 我们底伟大的领袖, 我们底伟大的向导!
你底思想, 是我们底旗帜, 你底语言, 是我们底武器, 你底道路, 是我们底方向, 你底精神, 是我们底力量!
【解读】 这首诗的风格与《有的人》截然不同,它充满了革命激情和史诗般的宏大叙事。
- 身份定位:诗中连续使用四个“伟大”来定义鲁迅——“导师、朋友、领袖、向导”,这不仅仅是对文学家的赞美,更是将其定位为整个民族的精神领袖和思想启蒙者。
- 精神传承:诗歌强调了鲁迅精神与新中国建设之间的直接联系,鲁迅的思想是“旗帜”,语言是“武器”,道路是“方向”,精神是“力量”,这表明,新中国的诞生,是鲁迅等先驱者长期奋斗和牺牲的必然结果,他的精神将继续指引着后人前进。
- 时代烙印:这首诗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对鲁迅精神的官方化、革命化的推崇,它将鲁迅从一个批判旧世界的“斗士”,塑造为建设新世界的“奠基人”。
当代·余光中 - 《鲁迅》
台湾诗人余光中也曾写下《鲁迅》一诗,他的视角更为内省和复杂,不仅赞美鲁迅,也探讨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沉重。
《鲁迅》
他是一把锋利的匕首, 也是一面冷峻的镜子。 他刺向黑暗, 也照见自己。
他的笔, 是投枪,是匕首, 每一击都带着雷霆万钧的力量。 他的心, 是冰,也是火, 冷眼看世,热血沸腾。
他孤独地站在旷野, 身后是千年的沉疴, 面前是无边的黑暗。 他呐喊, 声音却如石沉大海。
但他没有倒下, 他用骨头, 撑起一个民族的脊梁。 他用文字, 唤醒沉睡的灵魂。
他是一尊不倒的塑像, 矗立在历史的长河, 任凭风吹雨打, 他的眼神, 依然警醒如初。
【解读】 余光中的这首诗,更侧重于对鲁迅内心世界和文学力量的刻画。
- 双重意象:“匕首”和“镜子”是核心意象,前者指向鲁迅对外部世界的批判和战斗,后者指向他对国民性的深刻反思和自我审视,他既是战斗者,也是思想家。
- 矛盾统一:诗中多次运用矛盾修辞法,如“冰与火”、“冷眼与热血”、“孤独与不倒”,生动地展现了鲁迅复杂而强大的精神世界——他的冷静源于深刻的洞察,他的热情源于对同胞深沉的爱。
- 孤独与坚韧:诗歌突出了鲁迅作为先行者的孤独感,“呐喊如石沉大海”,但更强调了他“没有倒下”的坚韧,他用“骨头”和“文字”的力量,成为了民族的“脊梁”和历史的“塑像”。
- 永恒的警醒:结尾处,余光中描绘的鲁迅,其“眼神依然警醒如初”,这超越了时代,将鲁迅的形象定格为一个永恒的文化符号,永远提醒着后人。
歌颂鲁迅的诗歌,从不同侧面丰富和塑造了我们的“鲁迅印象”:
- 臧克家的《有的人》,用最朴素的语言,通过对比,确立了鲁迅“为人民服务”的“孺子牛”和“野草”精神,是大众心中最经典的鲁迅颂歌。
- 胡风的《时间开始了》,以宏大的革命史诗,将鲁迅定位为新中国诞生的精神先驱和引路人,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高度评价。
- 余光中的《鲁迅》,以深刻的内省和现代诗的意象,挖掘了鲁迅作为思想家和战士的内心矛盾与强大力量,展现了鲁迅精神的复杂性与永恒性。
这些诗歌共同构成了一个多维度、立体的鲁迅形象,他既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士,也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者,更是一座永远矗立在民族精神高原上的不朽丰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