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三年级的小诗歌,三年级的小诗歌作品

诗歌,是语言凝练出的宝石,是情感自然流淌的溪流,当孩子步入三年级,他们的语言能力、观察力和想象力都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引导他们接触、欣赏乃至尝试创作小诗歌,无异于在他们心中播下一颗美的种子,这不仅是为了语文学习,更是为了滋养一颗感受世界、表达自我的心灵。

三年级的小诗歌,三年级的小诗歌作品-图1

诗歌的源头与身影:它从哪里来?

诗歌并非遥不可及的艺术品,它就源于我们的生活与情感,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而言,理解诗歌的出处,可以从两个层面入手。

古典诗歌的宝库,我们耳熟能详的《咏鹅》,相传是唐代诗人骆宾王七岁时所作,这首诗的“出处”,正是小诗人眼中那只活泼可爱的白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简单的十个字,色彩明丽,动态十足,将一个孩子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纯真快乐的内心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李白的《静夜思》,其出处是诗人漂泊在外,在一个月明之夜产生的思乡之情,它告诉我们,诗歌可以来自对日常景物的瞬间感悟,来自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波动。

现代儿童诗的天地,这些诗的出处更加贴近孩子的生活,一棵树、一朵花、一次游戏、一个梦想,都可以成为诗的源泉,比如诗人金波的《蝴蝶飞》:“追着蝴蝶,飞进山谷;追着花香,迷了路。”这首诗的出处,就是孩子与自然嬉戏时那份自由、好奇,甚至带点小小冒险的兴奋感,让孩子明白,诗歌的素材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

诗歌的创作者:谁在写诗?

谈到诗歌的作者,孩子们可能会觉得诗人是些了不起的“大人物”,我们可以告诉他们,诗人首先是生活的热爱者和细心的观察家。

古代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他们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他们的身份各异,经历丰富,但共同点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化作了精妙的诗句,我们可以向孩子介绍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的诗人故事,比如李白小时候“铁杵磨成针”的传说,传递坚持学习的道理;或者王冕学画荷花的故事,体现勤奋与专注。

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建立起“我也可以是小诗人”的信心,现代儿童诗的作者,很多就是专门为孩子写作的,他们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鼓励孩子,当他们把心里觉得有趣、美好的事物,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记录下来,并赋予节奏和情感时,他们就成了小作者,这个过程,重在真诚与大胆的表达,而非技巧的堆砌。

诗歌的诞生:为何而写?

每一首诗的诞生,都有其独特的“创作背景”,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无需讲解过于复杂的历史背景,而是引导他们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绪和情境。

在学习《春晓》时,可以引导孩子想象:诗人孟浩然在一个春天的早晨醒来,听到处处鸟鸣,忽然想起昨夜的风雨,担心起庭院里的花朵是否被吹落了许多,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就是一个春日清晨的所闻所想,其中蕴含着对春天的喜爱与淡淡的惜春之情。

再比如,学习叶圣陶先生的《小小的船》时,可以问孩子:“你觉得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首诗的?”很可能是在一个晴朗的夜晚,看着弯弯的月亮,产生了神奇的联想,把月儿比作小船,自己想象着坐在船上遨游星空,这种创作背景,源于丰富的想象力,让孩子懂得,诗歌是情感和想象的出口。

诗歌的品读方法:如何欣赏一首诗?

欣赏一首小诗歌,对于三年级的孩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朗读与感受:诗歌是声音的艺术,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是第一步,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感(如《江南》中“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的回环往复)和韵律美(押韵带来的朗朗上口),在朗读中,初步体会诗歌传达的情绪是欢快的、宁静的,还是忧伤的。
  2. 想象与画面:诗歌是画面的艺术,引导孩子闭上眼睛,听老师或家长朗读诗句,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比如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眼前是否能出现鲜明的色彩和生动的景象?将文字转化为图像,是理解诗歌意境的关键。
  3. 品味关键字词:诗歌的语言非常精炼,可以和孩子一起寻找诗中的“诗眼”或特别生动的词语,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飞”字,写出了瀑布奔腾而下的气势;“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疑”字,巧妙地连接了现实与想象,突出了瀑布的壮丽神奇。
  4. 联系自身经验:将诗歌与孩子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读关于春天的诗,就一起去寻找身边的春天;读关于友情的诗,就聊聊自己和好朋友之间的故事,当诗歌与个人体验产生共鸣,它便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成了有温度的朋友。

诗歌的创作手法:如何写出小诗?

在欣赏了一定数量的诗歌后,孩子们会萌生创作的欲望,可以介绍一些简单易学的创作手法。

  1. 比喻:这是最常用也最易理解的手法,把一件事物比作另一件事物。“弯弯的月儿像小船”、“星星像眼睛眨呀眨”,鼓励孩子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进行新奇又贴切的比喻。
  2. 拟人:让事物像人一样有表情、会说话、有动作。“春风吹,柳树姐姐梳着她的长辫子”、“小雨点在伞上跳舞”,这能让所描写的对象立刻变得生动可爱起来。
  3. 排比: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句子来表达相关的内容。“春天的雨,是绿色的,染绿了小草,染绿了树叶,染绿了山岗。”这种方法能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感。
  4. 大胆的想象:鼓励孩子打破常规思维,天空可以是“倒过来的大海”,夜晚可以是“星空爷爷的深蓝色外套”,保护并激发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是儿童诗最宝贵的特质。

引导孩子创作,可以从仿写开始,仿照《假如我有一双翅膀》的结构,写《假如我有一支神笔》,也可以给定一个主题,如“我的书包”、“风的味道”,让他们自由发挥,切记,在这个阶段,真诚和童趣远比工整和深刻更重要,要热情地肯定他们每一个独特的想法和表达。

诗歌教学,核心在于“浸润”而非“灌输”,它不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是一场充满惊喜的发现之旅,我们无需急于让孩子掌握多少术语和技巧,更重要的是陪伴他们,一起在诗歌的海洋里徜徉,感受语言的魅力,激发表达的勇气,当孩子能够用诗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并能用或稚嫩或灵动的笔触记录下这份美好时,我们所做的,便是在为他们的生命底色增添一抹温暖而明亮的色彩,这份滋养,将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始终保有一份感知幸福、对抗平庸的能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