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两汉诗歌,为何今人仍热衷其时代回响?

两汉诗歌(公元前206年 - 公元220年)是中国诗歌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它上承《诗经》、《楚辞》的优良传统,下启魏晋南北朝五言诗的繁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链上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其发展脉络清晰,主要可以分为两汉乐府诗文人五言诗两大板块。

两汉诗歌,为何今人仍热衷其时代回响?-图1


总体特征

  1. 从集体歌唱到个人抒怀:两汉初期,诗歌创作仍带有《诗经》时代集体歌唱的痕迹,但到了东汉,文人开始有意识地创作个人化的诗歌,标志着诗歌从民间走向文人,从集体走向个人。
  2. 形式多样,五言兴起:诗歌形式既有四言,也有新兴的、更具表现力的五言,五言诗在东汉逐渐成熟,并最终取代四言成为诗坛主流。
  3. 现实主义精神:两汉诗歌,尤其是乐府诗,继承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4. 情感真挚,语言质朴:无论是乐府诗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还是文人诗的“天质自然”,都体现了真挚的情感和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

两汉诗歌的两大组成部分

(一) 两汉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代音乐管理机构的名称,但后来人们将这个机构收集、整理和创作的诗歌也称为“乐府诗”,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种新诗体。

来源与分类:

  • 来源:主要来自民间,由乐府官员“采诗”或“协律都尉”李延年等文人依民歌风格创作。
  • 分类:根据用途和音乐性质,可分为:
    • 郊庙歌辞:用于朝廷祭祀、典礼,是典型的庙堂雅乐,内容多为歌功颂德,文学价值不高。
    • 鼓吹曲辞:用于军队、出行和宴饮,风格雄壮、豪放。
    • 相和歌辞:这是乐府诗的精华部分,源于“街陌讴谣”,即民间歌谣,多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内容广泛,艺术成就最高。

与艺术特色:

乐府诗最伟大的价值在于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 深刻的社会批判(“怨刺诗”)

    • 代表作:《战城南》、《十五从军征》、《东门行》、《妇病行》。
    • 这些诗歌以血淋淋的现实,控诉了战争的残酷(“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赋税徭役的沉重(“健儿需粮马需草,盈盈谁付征夫道?”)以及人民在阶级压迫下的悲惨生活(“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
  • 广泛的社会生活画卷

    • 爱情婚姻:乐府诗中的爱情诗真挚、大胆,与《诗经》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不同,它们情感更为奔放,甚至带有反抗精神。
      • 代表作:《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以天地为证,表达了海枯石烂不变心的炽热爱情,极具震撼力。
      • 代表作:《孔雀东南飞》——这是汉乐府中最长、最杰出的叙事诗,讲述了刘兰芝、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妻因封建礼教压迫而双双殉情的悲剧,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心理描写,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 劳动生活:描绘了劳动人民的日常,充满生活气息。
      • 代表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以回环往复的句式,生动再现了采莲时的欢快场景。
  • 艺术特色

    • 叙事性强:许多乐府诗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鲜明,是中国叙事诗的开端。
    • 语言质朴自然:多用口语,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厚。
    • 句式自由灵活:以杂言为主,间或使用五言,形式不拘一格。
    • 运用铺陈排比、比兴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二) 文人五言诗

文人五言诗是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由文人模仿、学习并最终创作而成的,它标志着诗歌创作从民间走向了专业,是两汉诗歌文人化的体现。

发展历程:

  • 萌芽期(西汉)

    • 文人开始尝试创作五言诗,但数量少,艺术上尚不成熟。
    • 代表作:《古诗十九首》中的一些作品可能产生于西汉,但无确凿证据。
    • 重要事件:汉武帝时,李延年作《李延年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这是较早的文人五言作品,虽为乐府歌词,但已显文人气息。
  • 成熟与鼎盛期(东汉)

    • 东汉中后期,社会动荡,文人士大夫在政治失意、生命无常的感慨中,将个人情感注入五言诗,使其艺术水平迅速提高。
    • 代表作:《古诗十九首》——这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合集,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 其他代表诗人:班固的《咏史》、张衡的《四愁诗》、秦嘉的《赠妇诗》等,都是文人五言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品。

《古诗十九首》——文人五言诗的巅峰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其内容和艺术都达到了一个高峰。

    • 游子思妇主题:这是《十九首》最核心的主题,诗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离家在外的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思妇(家中等待的妻子)对丈夫的牵挂与哀怨,这种情感普遍而真挚,极易引起读者共鸣。
      • 名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
    • 生命苦短、及时行乐的感慨: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的背景下,文人对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感受尤为强烈,他们感叹“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并由此衍生出两种人生态度:一种是“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消极享乐;另一种则是“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的积极追求。
      • 名句:“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回车驾言迈》)
    • 仕途失意的苦闷:反映了文人在宦途上的失意、对功名的怀疑以及对个人价值的重新思考。
      • 名句:“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今日良宴会》)
  • 艺术特色

    • 长于抒情,情景交融:善于将抽象的情感融入具体的景物描写中,含蓄蕴藉,意境深远。
      • 名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以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神话,比喻思妇的哀怨,情景交融,千古绝唱。
    • 语言精炼,自然天成:语言朴素无华,却字字珠玑,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表现力,达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
    • 结构完整,层次分明:诗歌结构严谨,起承转合自然,章法井然。
    • 善用比兴、叠字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音乐美。

总结与影响

两汉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1. 乐府诗以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开辟了诗歌关注社会、反映民生的优良传统,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建安文学、杜甫的“诗史”等,其叙事手法也为中国小说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2. 文人五言诗,特别是《古诗十九首》,标志着五言诗这种新诗体的完全成熟,它将诗歌的题材从社会政治转向了个人的内心世界,极大地丰富了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