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当代书法名言句,如何助力传统技艺创新传承?

书法是中国艺术的瑰宝,留下了无数蕴含着深刻哲理与美学智慧的名言警句,这些句子不仅是书家座右铭,也是所有追求艺术与人生境界的人的宝贵财富。

当代书法名言句,如何助力传统技艺创新传承?-图1

以下我将这些名言分为几类,并附上简要解读,希望能对您有所启发。


论心性与修养(书为心画)

这类名言强调书法是内心世界的直接体现,写字先要修心。

  1.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 出处:东汉·蔡邕《笔论》
    • 解读:书法是一种抒发、一种散怀的艺术,在动笔之前,要先敞开胸怀,让自己的情感和本性自由舒展,然后才能开始书写,这强调了书写前的“静心”与“入境”的重要性。
  2. 书如其人。

    • 出处:清·刘熙载《艺概》
    • 解读:字迹就像人的一面镜子,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品性、学识、修养和气度,心正则笔正,心胸开阔则字迹大气,性情温和则笔触温润。
  3.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 出处:柳公权(一说柳公权以此语劝谏唐穆宗)
    • 解读:书法的关键在于用心,如果内心是端正、正直的,那么笔下的字自然也会端正、有力,这不仅指写字的态度,更指做人的根本。
  4. 古之善书者,往往多寿,心定故也。

    • 出处:明·项穆《书法雅言》
    • 解读:古代擅长书法的人,往往都很长寿,这是因为写字能让人心神安定,排除杂念,达到一种类似气功的静心效果,从而有益身心健康。

论笔法与技巧(技进乎道)

这类名言侧重于具体的用笔、结字等技法,以及技法与神韵的关系。

  1. 永字八法。

    • 出处:相传东晋·王羲之所创
    • 解读:通过分析“永”字的八个基本笔画(点、横、竖、钩、提、撇、折、捺),来概括汉字书法的基本笔法,它被视为学习书法的入门基石,掌握了这八法,便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 屋漏痕。

    • 出处:唐·颜真卿论书
    • 解读:形容笔画的一种高妙境界,如同雨水顺着墙壁缓缓流下,自然形成弯曲、顿挫、有力且充满韵味的痕迹,它追求的是一种自然、含蓄、不做作的线条美,反对刻意雕琢。
  3. 锥画沙、印印泥。

    • 出处:唐·褚遂良、怀素等论书
    • 解读
      • 锥画沙:用锥子在沙地上划过,起止处有锋,中间行笔有力,痕迹沉着而深刻,比喻笔画中锋用笔,力透纸背,沉着稳健。
      • 印印泥:印章盖在印泥上,深入肌理,清晰、饱满、有力,比喻笔画入纸三分,浑厚遒劲。
  4. 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 出处:东汉·蔡邕《九势》
    • 解读:书法的笔法源于自然万物,一旦确立了自然的法则,就有了“阴”(虚、柔、收)和“阳”(实、刚、放)的对立统一,阴阳关系确立后,字的“形”(外在结构)和“势”(内在动势)就自然产生了,这是书法美学的哲学根基。

论结构与章法(计白当黑)

这类名言关注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布局关系,以及整体的气韵。

  1. 计白当黑,奇趣乃出。

    • 出处:清·邓石如
    • 解读:书法中的“白”(空白)和“黑”(笔墨)同等重要,在构思布局时,要把空白部分当作实实在在的笔墨来安排,处理好虚实、疏密的关系,作品的奇妙意趣和韵味才会显现出来。
  2.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 出处:清·邓石如
    • 解读:这是对章法布局的经典概括,好的书法作品,有的地方疏朗开阔,如同可以策马奔驰;有的地方则密集紧凑,密得连风都吹不进去,这种强烈的疏密对比,使作品富有节奏感和视觉冲击力。
  3. 学书在法,而妙在人。

    • 出处:宋·晁补之
    • 解读:学习书法,首先要掌握法度、规则和技巧,但真正能将书法升华到“妙”境的,是书写者自身的才情、修养和创造力,法是基础,而“人”才是灵魂。

论学与继承(传承与创新)

这类名言谈论如何学习传统,以及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1. 学书须先临摹,古今之名书无不临摹,始得笔意,次结构。

    • 出处: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 解读:学习书法必须从临摹开始,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名家法帖,都要认真临摹,这样才能首先掌握用笔的“笔意”,然后才能理解字的“结构”,强调了临摹是入门的唯一正途。
  2. 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

    • 出处:清·刘熙载《艺概》
    • 解读:这是学习艺术的普遍规律,学习书法,首先要深入传统,力求与古人的精神、笔法、神韵高度契合(“合”);在此基础上,再融入自己的理解和个性,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与古人拉开距离(“离”)。
  3. 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 出处:唐·孙过庭《书谱》
    • 解读:学习古代的法度,但不能违背时代的审美和要求;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的作品,但不能沾染时下流行的弊病,这既是对传统的尊重,也是对创新的警惕,是一种非常成熟的创作观。

论境界与追求(艺无止境)

这类名言描绘了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和追求。

  1. 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 出处:南朝·王僧虔《笔意赞》
    • 解读:一幅书法作品,最重要的是“神采”(精神、气韵、神韵),其次是“形质”(点画、结构),如果两者兼备,才能说得上是继承了古人的衣钵,这确立了书法品评的最高标准。
  2. 人书俱老。

    • 出处:唐·孙过庭《书谱》
    • 解读:指书法家的艺术风格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而不断成熟、升华,达到人书合一的化境,年轻时可能笔法精熟,但只有到了老年,才能在作品中融入生命的厚度与沧桑感,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3. 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

    • 出处:清·刘熙载《艺概》
    • 解读:书法的精妙之处在于它能充分展现书写者的性情,而其功力则体现在对点画形态(形质)的精准把握上,性情是内在的灵魂,形质是外在的骨架,二者缺一不可。

希望这些书法名言能为您打开一扇通往中国书法艺术殿堂的大门。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