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古诗词中的油纸伞
虽然油纸伞在古代诗词中不常直接以“油纸伞”三字出现,但其意象(如“伞”、“罗伞”、“油伞”)常与江南、烟雨、离愁别绪紧密相连。

戴望舒《雨巷》
这首诗是现代诗,但油纸伞的意象因它而深入人心,几乎成为了古典愁绪的代名词,它完美地诠释了油纸伞在文学中的核心形象。
《雨巷》 作者: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意象解析:
- 孤独与迷茫: “独自彷徨”、“寂寥的雨巷”,油纸伞下的是一个孤独的灵魂,在人生的迷途中寻找着什么。
- 朦胧的美与哀愁: “丁香一样的姑娘”,她美丽、芬芳,但又带着“愁怨”和“凄婉迷茫”,油纸伞为她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增添了朦胧的美感。
- 希望的幻灭: 姑娘“走近”又“远了”,消散了”,这油纸伞下的希望,如同雨中的幻影,美丽却又易逝,留下的是无尽的惆怅。
现代诗歌中的油纸伞
现代诗人更善于将油纸伞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进行深度的情感挖掘和文化反思。
余光中《等你,在雨中》
这首诗用油纸伞营造了一个等待的场景,充满了古典的浪漫和时间的绵长感。
《等你,在雨中》 作者:余光中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远是这样,雨声遮住一切声音 下雨的日子你会来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彩虹不出现,你始终不来 你的眉目如雨如树 你的身影永远在水上 你,飘逸的你,停也不停 踩着我薄弱的魂魂 踩着我透明的魂魂 一片金色的黄昏,旋即消散 一片金色的黄昏,旋即消散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也许你永远不会来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也许你永远不会来
意象解析:
- 等待的焦灼与执着: 整首诗的核心是“等你”,油纸伞(虽未明写,但“雨中”的场景已暗示)是这场漫长等待的见证,雨中的等待,更显其深情与执着。
- 思念的具象化: “每朵莲都像你”,将抽象的思念化为具体可见的意象,雨中的莲花,在伞的庇护下,愈发显得娇艳,也像极了等待的人。
- 古典与现代的融合: “虹”、“莲”、“黄昏”等古典意象,与现代的自由诗体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时空交错感,油纸伞正是连接这种时空的桥梁。
油纸伞的意象与文化内涵
油纸伞之所以能成为诗歌中的经典意象,源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
江南烟雨的代表: 油纸伞是江南水乡的标志,细雨蒙蒙,青石板路,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佳人,构成了一幅流动的、充满诗意的画卷,它代表了温婉、宁静、略带忧郁的江南气质。
-
爱情与思念的载体:
- 定情之物: 在许多故事中,油纸伞是男女之间定情的信物,伞下空间有限,为二人提供了独处和亲近的机会,因此也常与浪漫、暧昧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 思念的寄托: “雨是离愁,伞是归宿”,在雨中,撑起一把伞,仿佛为内心的愁绪找到了一个暂时的庇护所,无论是等待爱人,还是怀念故人,油纸伞都成了那份思念的具象寄托。
-
孤独与漂泊的象征: 单独一人撑伞走在雨中,身影被拉长,背景是灰蒙蒙的天空和街道,这本身就是一幅极具孤独感的画面,它象征着人生的旅途,充满了未知与风雨,而个体在其中独自彷徨、漂泊。
-
古典美与怀旧情结: 油纸伞的竹骨、油纸、伞柄上的雕刻,都充满了手工艺的质感,它代表着一种慢节奏的、精致的古典生活方式,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油纸伞常常唤起人们对过去的美好回忆和一种淡淡的怀旧情绪。
-
遮风避雨的庇护: 伞最基本的功能是遮风挡雨,在诗歌中,这层功能被引申为精神上的庇护,伞下的一方小天地,是抵御外界风雨和喧嚣的港湾,象征着对安宁与温暖的渴望。
油纸伞在诗歌中,早已超越了其作为一件实用品的属性,它是一个多义的、充满张力的文化符号,承载了中国人对自然、情感、历史和美的独特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