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古代诗歌五首 课件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课件

【课件封面】

古代诗歌五首 课件-图1

  • 古代诗歌五首
  • 品味语言之美,感受诗人情怀
  • 背景: 中国水墨画风格,如高山流水、孤舟、远山等元素。
  • 适用年级: 初中七年级/八年级

第一部分:导入新课 (约5分钟)

【幻灯片1:单元导语】

  • 诗歌,是中国文化最璀璨的明珠
    • “诗言志,歌咏言。” —— 《尚书》
    • 从“关关雎鸠”的纯真,到“大江东去”的豪迈;从“床前明月光”的乡愁,到“会当凌绝顶”的壮志,诗歌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情感和最精炼的智慧。
  • 教师引导: 同学们,你们心中最喜爱的古诗是哪一首?它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请2-3名学生分享)

【幻灯片2:本课学习目标】

  • 我们将一起探索五首不朽的诗篇
  •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五首诗歌。
      • 理解诗歌的词义、句意,把握主要内容。
      • 学习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如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想象联想等方法,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 学习知人论世,结合诗人生平和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古代诗人的家国情怀、人生感悟和审美情趣。
      • 培养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提升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第二部分:诗歌精讲 (约30分钟)

第一首:《观沧海》—— 曹操

【幻灯片3:诗人与背景】

  • 观沧海 - 曹操
    • 作者: 曹操 (155-220),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 背景: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取得胜利,途经碣石山,面对茫茫大海,心潮澎湃,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 风格: 气势磅礴,慷慨悲凉,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幻灯片4:诗歌原文与注释】

  • 原文与解读
    •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注释 (重点):
      • 澹澹 (dàn dàn): 水波荡漾的样子。
      • 竦峙 (sǒng zhì): 高高挺立,竦,高,峙,挺立。
      • 星汉: 银河,天河。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乐府诗结尾的套语,与正文内容关系不大,表示诗人因心情激动而作歌抒发志向。

【幻灯片5:诗歌赏析】

  • 赏析:吞吐天地的胸襟
    • 层次结构:
      • 实景描绘 (前四句): 写登高所见的全景。“水何澹澹”总写海面,“山岛竦峙”写近景,“树木百草”写岛上生机,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海景图。
      • 动态特写 (两句):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从听觉和视觉上描绘了海风猛烈、波涛汹涌的景象,为下文的想象蓄势。
      • 奇特想象 (四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将大海描绘成宇宙的包容者,日月星辰都运行其中,这哪里是在写海?分明是在写自己那囊括四海、吞吐天地的雄心壮志!
    • 主旨: 借观沧海抒发了自己统一中国的宏伟抱负和豪迈气概。
    • 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 / 寓情于景,全诗没有一个“志”字,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却通过壮阔的海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幻灯片6:互动与诵读】

  • 想象与诵读
  • 活动:
    • 想象: 闭上眼睛,想象你就是站在碣石山上的曹操,眼前是波涛汹涌的大海,你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激动、自豪、雄心勃勃)
    • 诵读指导: 朗读时,语调应高昂、激昂,尤其是最后四句,要读出一种吞吐宇宙的气势。
    • 全班齐读: 带着这种情感,我们齐读一遍《观沧海》。

第二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幻灯片7:诗人与背景】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李白
    • 作者: 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 背景: 王昌龄是李白的好友,因事被贬谪到遥远的龙标(今湖南黔阳),李白听到这个消息后,写下这首诗,从远方寄给他,表达深切的同情和关怀。
    • 友情、同情、关怀。

【幻灯片8:诗歌原文与注释】

  • 原文与解读
    • 原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注释 (重点):
      • 左迁: 降职,贬官。
      • 龙标: 今湖南黔阳,王昌龄被贬之地。
      • 杨花: 柳絮,飘零无定,常用来比喻离散。
      • 子规: 即杜鹃鸟,叫声凄切,常与悲愁、思乡联系在一起。
      • 五溪: 湘西一带的五条溪流,非常偏远荒凉。
      • 夜郎西: 夜郎国以西,指王昌龄的去处,比龙标更远。

【幻灯片9:诗歌赏析】

  • 赏析:明月寄情,关怀入微
    • 首联 (写景叙事):
      • “杨花落尽子规啼”: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景象,杨花飘零,杜鹃悲啼,奠定了全诗凄凉、哀愁的基调,景中含情,暗示了诗人与友人共同的遭遇和愁绪。
      • “闻道龙标过五溪”:直接叙事,点明事由,一个“闻”字,写出了消息传来时的突然和震惊。“过五溪”则强调了路途的遥远和艰难。
    • 尾联 (抒情):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是千古名句,诗人想,我的愁思无法亲自送到,那就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明月普照天下,它能随你到天涯海角,这奇特的想象,将无形的“愁心”化为有形的可寄托之物,把对友人的关怀写得真挚、深切,毫无保留。
    • 表现手法:
      • 情景交融:首联的景物描写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